文档详情

2016年高考地理专题精解:5. 地表形态塑造.pptx

发布:2017-05-31约2.48千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5. 地表形态的塑造 ;五年高考;1.岩石圈组成及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代码;(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三大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三大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结构,并且是由 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壳物质循环的变式图;【例练1】下图是“某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1)从成因看,花岗岩生成的位置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如果①岩石裸露在山脊上,其形成经历的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解析 第(1)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因此其生成位置在①处。 图中②处的岩石属于喷出岩,③、④处岩石属于沉积岩。第(2) 题,花岗岩本属于地壳内部的侵入岩,后来地壳抬升,经外力 风化、侵蚀、搬运表层岩石,久之使其裸露于地表。;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构造地貌;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1)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 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 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 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A、B、C、D均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 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 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 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如右图);(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如下图) ;①形成B层的时代,地点3地势较高,没有发生沉积;②B层形成后,地形抬升,该层完全被侵蚀掉了,而后CD层发生沉积。 (4)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如图甲) (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周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周围岩形成时代。(如图乙);【例练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的河流含沙量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旱灾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 (4)图示地区欲建一东西走向的隧道,A、B两处中,应选建在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A、B两处,有可能找到油气资源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勘探油气主要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第(1)题,岩层挤压弯曲形成褶皱。向上弯曲是背斜,向下弯曲是向斜。第(2)题,向斜成山的原因是向斜槽部由于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第(3)题,山区植被破坏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第(4)题,背斜处修建隧道。原因从工程安全、地下水的形成等方面分析。第(5)题,油气资源在背斜处,地下水在向斜处。 答案 (1)褶皱 背 向 (2)向斜槽部由于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 (3)增加 滑坡、泥石流 (4)A  A为背斜,岩层拱起,不易塌陷,不积存地下水,工程安全可靠,B处反之 (5)A 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地震波 B  向斜利于地下水的汇聚;3.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侵蚀作用;沉 积 作 用; 外力作用与地貌判读技巧 1.河流凹岸、凸岸的判读技巧;(2)结合“凹凸”二字理解凹岸和凸岸 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形态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2.外力地貌的应用技巧;【例练3】下图中的甲图是上海豫园名石“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