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4.王安石变法.ppt

发布:2017-08-24约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解决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 1.改革导火索 2.改革人物 3.中心措施 4.改革结果 5.原因 范仲淹 整顿吏治 措施激进,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 失败 宋VS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 ★小结: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改革的必要性 积贫积弱导致北宋统治的三大危机出现——政治危机、边疆危机和财政危机,使得北宋内忧外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2.改革的可能性 1.“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同时,“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2.宋神宗继位,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改革家。是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一个本来应该大写的儒者。 ——列宁 天变不足畏, 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富国(中心) 2.强兵 3.育才 措 施 内 容 作 用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设发运使,提供宫廷物资, 秉持“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目的:解决财政危机,改变积贫局面 。 ?减少政府支出;?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限制高利贷对农户的剥削;?促进农业生产;⑤打击了地主漏税行为并一定程度抑制土地兼并。 丈量土地,按土地优劣收税 1.富国(中心) 政府有息贷款给农户 设市易务,购滞短出 以钱代役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 目的:整顿、加强军队,改变积弱的局面。 措 施 内 容 作 用 将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军器监 ?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一方面避免了地方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减少养兵费用; ?节省了军费开支;?保证了武器的质量。 鼓励农户代养官马 专门管理武器制造的机构 农闲时组织保丁(农村青壮男丁)练兵,并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 淘汰老弱,整编军队,设置专门的军官进行训练 2.强兵 措 施 内 容 作 用 科举改革 整顿学校制度 惟才 用人 择优录用,打击 恩荫制。 ?发展了教育,使有真才实学的新进之士得到录用; ?壮大了王安石变法的群众基础。 以经义策论取士 ?改组太学; ?撰注教材《三经新义》,作为考试依据; 高级官员可以保任其子弟为官 3.育才 王安石变法的成就 1、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2、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 3、北宋的军事力量增强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 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了社 会矛盾。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及原因 1、失败的标志: 王安石被罢相,保守派上台,新法被废除。 2、失败的原因: 1、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2、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执行不当,遭到强烈反对。 3、用行政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4、新法措施过于激进。 5、宋神宗在就法后期动摇及其去世,保守派得势。 6、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评价王安石变法: 1、积极意义: 2、局限性: 3、变法实质: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两积”局面,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变法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农民负担依然很重。 在不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中心内容:庆—整顿吏治      王—理财 改革程度:庆-局部改革      王-全面改革 相同点: 背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目的: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 的反对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 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根本目的: 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 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 商:成功 王:失败 1.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所以改革者必须要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坚定的信念。 变法的教训 2.改革的措施要针砭时弊,对症下药,还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1、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哪个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