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影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8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影响摘要:目的 探讨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6例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照组采用开塞露,两组病人均给予神经?科常规处理及常规体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1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令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面瘫、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疗效确切。
关键词:针灸:解毒通腑;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
中图分类号:R743.1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2-1168-02
脑梗死急性期常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痛目眩。咳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等症状,属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其演变对于脑梗死的预后影响极大。笔者自2006年12月―2007年6月采用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病人均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住院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病例脱失3例,32例病人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48岁~80岁(66.56岁±9.45岁);病程8h~312h(142.59h±163.36h);合并高血压23例,冠心病27例,糖尿病10例。对照组病例脱失1例,34例病人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4岁~77岁(65.18岁±9.73岁);病程1h~336h(125.97h±148.09h);合并高血压26例,冠心病27例,糖尿病14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病例标准 ①脑梗死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l)检查明确诊断;②中风病诊断标准、中医分型痰热腑实证诊断标准、分期标准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通过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③40岁≤年龄≤80岁;④病人及家属对治疗知情并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③精神病病人;④妊娠或哺乳期病人;⑤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⑥治疗期间出现各类并发症而不能继续进行治疗。
1.4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遵循2004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关于脑梗死的治疗原则,予常规基础处理用药(如脱水,降纤,稳定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及时处理并发症等治疗)及常规体针治疗(上肢瘫痪取患侧肩骸、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瘫痪取患侧委中、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连续治疗21d。
1.4.1 治疗组 ①针刺取穴:少商、商阳放血(双)、丰隆(双)、天枢(双)、归来(左)、水道(左)。针刺方法:选用0.30mm×40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丰隆、天枢、归来均采用泻法,以得气(酸、麻、胀、触电样扩散性传导)为度,针刺时间20min,24h以内治疗1次。②中药:银花30g,连翘20g,黄芩20s,栀子15g,胆南星15g,全瓜萎15g,当归15g,生大黄10g(后下),白术15g,云苓15g。水煎服150mL,每日2剂。连续治疗(3~5)d。
1.4.2 对照组 开塞露20mL,纳肛。24h内治疗1次。连续治疗(3~5)d。
1.5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数值变量资料的两组比较应用t检验,如总体分布为偏态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应用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及其下降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