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研究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研究探究【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6-0009-02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为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进行研究,本文对近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进度了分析。结果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男性多见,病因较复杂,但外伤是主要原因。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行保守治疗,部分病人可治愈。对于症状体征较重应尽早行手术,彻底解除粘连及压迫。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椎间盘是脊柱间的连接部分,主要是发挥机械支持作用,椎间盘可承受压力负荷,容许脊柱变性,弯曲和扭转。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近5年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44例,女24例,病程平均11.5个月(1-36个月),有明显外伤史16例,无明显诱因4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单纯腰痛8例,单纯下肢痛2例,腰痛伴单侧下肢痛48例,腰痛伴双侧下肢痛10例。所有患者均做腰椎正侧位X线片提示:未见明显异常38例、椎间隙变窄,前窄后宽或前后等宽20例、腰椎侧弯4例、腰5骶化2例、腰5椎体隐裂2例、腰椎骨质增生2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除2例急诊手术外其余均行1-3月的保守治疗。其中16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50例患者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或症状加重而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突出类型及突出部位决定手术方式。2例高位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前路经腹膜外椎间盘摘除术、对于侧方型突出病例,采用椎板开窗或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对子中央型突出病例采用双侧椎板开窗或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本组单侧开窗髓核摘除34例、双侧开窗髓核摘除8例、半椎板减压髓核摘除4例、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4例。
2 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后腰腿痛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无加重情况。随访64例,失访4例。随访方法:电话随访36例、书信随访28例。平均随访时间3年。随访时发现2例手术患者5年后临近间隙出现椎间盘突出,行再次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手术治疗组14例患者偶有轻度腰痛。2例保守治疗组患者仍存在下肢感觉麻木。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来评价手术疗效:优36例、良10例、可4例、无差类病例,优良率92%。手术组中椎板开窗者平均住院天数18.6天、半椎板或全椎板减压者平均住院天数19.2天、前路经腹膜外椎间盘摘除者为22天。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机制涉及腰椎间盘退变这一最基本的病理基础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骶神经根痛产生机理两大部分。腰骶神经根痛或坐骨神经痛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机械件神经根受压肯定是腰骶神经根痛的重要的病理因素,然而神经根受压并不是唯一致病的因素。髓核的生物化学因素的刺激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痛病理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传统的方法不外乎保守治疗和开放手术治疗。对于青少年患者由于仍处于生长发育期,椎间盘结构完整性好。故主张保守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髓核水分多,呈胶冻状,弹性大,经卧床休息或腰椎牵引等保守治疗,突出的髓核可复位;手术并发症多,术后易复发,远期效果不佳。本组保守治疗16例,统计学处理后的结果:保守治疗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有统计学差异、长期随访,保守治疗组和手术组治疗后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故可以认为对于治疗前,症状和体征较轻、影像学上属于膨出型或轻度突出(CT上突出在4mm以内)的患者可予以正规的保守治疗,治疗效果满意。
手术治疗,尤其是适合于很多不能坚持长期的、正规的保守治疗,尤其是长时间卧床。本组手术52例。经过长期随访,治疗前和随访时获得JOA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认为,当存在腰部异常僵直,脊柱侧弯或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合并马尾神经损伤及CT、MRI、脊髓造影发现明显突出(CT上突出在5mm以上)或脱出者,经短期保守治疗无明显改善或症状加重者尽早手术治疗,尤其是有明显的外伤史,症状较重,CT、MIR发现椎体后缘骨髓离断症的患者诊断成立就应手术,防止因保守治疗时间过长而影响患者学习和生活。手术应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破坏,故手术的重点是去除突出的髓核。本研究手术组为防止复发均行髓核和破裂的后部纤维环被彻底摘除,术后疗效满意。
关于手术的方式也存在较多争论。临床上较常用的手术方式是后路椎间盘摘除术。后路手术方式包括单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双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半椎板或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等。本组2例高位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前路腹膜外椎间盘摘除术外其他中央型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