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6商务谈判中僵局处理策略.ppt

发布:2018-06-27约7.09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商务谈判中僵局处理策略 第一节 形成僵局的原因 不同的谈判主题都会使谈判陷入僵局,例如,标的技术要求、项目的合作价格,项目实施的进度安排及其交付使用期限、履约地点、验收标准与验收程序、付款条件、违约责任等,只要可能写入合同文本的内容,都有可能成为谈判僵局的导火线。 国际商务合作经常需要以多种文字表述的合同确定下来,因此合同的措辞很值得研究,特别是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方式在合作双方各自母语中各不相同,往往会有多种解释,以致造成分歧。当谈判双方对合同的理解引起分歧与争议时,应以何种文本为准常常成为谈判桌上最后的争执。 在所有可能导致谈判僵局的谈判主题中,价格是最敏感的,是产生僵局频率最高的一个方面。国际商务谈判自然也不例外。 一、商务谈判僵局产生的原因 1、立场观点的争执 对于谈判者来讲,立场性争执是在谈判中最容易犯的错误,由此造成的僵局也是最常见的一种。 例如,在中美恢复外交关系的谈判中,双方在公报如何表述台湾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中方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美方不想得罪台湾当局,双方谈判代表为此相持不下。 中美两国的谈判代表在如何称谓台湾的问题上都认为,这是关系到本国政府外交政策的重大立场性问题,不肯轻易让步。 2、有意无意的强迫 强迫,对于谈判来说是具有破坏性的,任何一方恃强威胁、逼迫对方就意味着接受不公平,意味着屈服强权,这是任何理智的谈判者都会予以抵制的。强迫造成的谈判僵局是一种屡见不鲜的常见病。 例如,1995年12月德国总理科尔访华前结束的上海地铁二号线商务谈判陷入了僵局。形成僵局的原因是,对方代表以撤回贷款强压我们接受比中方能接受的价格高出7500万美元的价格。对方代表有恃无恐,在谈判桌上拍桌子威胁中方代表,扬言再不签约,一切后果由中方负责。 中方代表根据手中掌握的地铁车辆国际行情,知道即使按照中方的报价,德国公司仍然有钱可赚。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对方企图倚仗提供了政府贷款就漫天要价,把贷款的优惠,通过车辆的卖价又悄悄地拿回去。 中方代表坚决拒绝在协议上签字,科尔访华期间签署的上海地铁二号线贷款协议,不仅未能在北京如期签署,结果在上海也未能签署。德方代表这才见了“真佛”!在以后的谈判中不得不缓和自己的态度,再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艰苦谈判,德方代表最后同意把车辆价格下降了7500万美元,整个地铁项目的报价也比原来降低了1.07亿美元。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除了经济利益的考虑外,谈判者还有维护国家、企业及自身尊严的需要。因此,越是受到逼迫,就越是不会退让。 3、信息沟通的障碍 以商务谈判而言,有时谈判进行了很长时间却无甚进展,甚至双方争论了半天,搞得很不愉快,使谈判陷入了僵局,然而双方冷静地回顾了争论的各个方面,结果却发现彼此争论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此种谈判僵局就是由沟通障碍引起的。 沟通障碍---就是指谈判双方在交流彼此情况、观点、洽商合作意向、交易的条件等等的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原因所造成的理解障碍。 第一种沟通障碍,是由于双方文化背景差异,一方语言中的某些特别表述难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述而造成误解。 例如,某跨国公司总裁访问一家中国著名的制造企业,商讨合作发展事宜。中方总经理很自豪地向客人介绍说:“我公司是中国二级企业…….”; 译员很自然地用“Second—Class Enterprise”来表述。不料,该跨国公司总裁闻此,原本很高的兴致突然冷淡下来,敷衍了几句立即起身告辞。在归途中,他抱怨道:“我怎么能同一个中国的二流企业合作?” 可见,一个小小的沟通障碍,会直接影响到合作的可能与否。 第二种沟通障碍,是一方虽已知悉却未能理解另一方所提供的信息内容。 即使一方完全听清了另一方的讲话,作了正确的理解,而且也能接受这种理解,但仍并不意味着就能完全把握对方所要表达的思想。 例如,一次关于成套设备引进的谈判中,某市的谈判班子对外方所提供的资料作了研究,认为对方提供的报价是附带维修配件的,于是按此思路与外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洽谈,然而在草拟合同时,发现对方所说的附带维修配件,其实是指一些附属设备的配件,而主机配件并不包括在内,需要另行订购。这样,我方指责对方出尔反尔,而对方认为我们是故意作梗。事后中方仔细核对原文,发现所提及的“附带维修配件”只是在谈到附属设备时出现过。而中方误以为对所有设备提供备件。这种僵局是完全由于我方未能正确理解对方的意见,作了错误的判断所造成的。 第三种沟通障碍,是一方虽已理解却不愿接受这种理解。 因为他是否能够接受现实,往往受其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对对方的态度、与对方以往打交道的经历,以及个人的偏见或成见等。 我国曾获得一笔世界银行某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用以建筑一条二级公路。按理说,这对于我国现有筑路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来说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然而负责这个项目的某国际金融组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