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华东理工大学有机化学 醛酮.ppt

发布:2018-02-26约7.89千字共1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0.1 羰基的特征 以含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支链作为取代基,碳原子的编号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 醛基总是处在链端,命名时不需要标出它的位子。 酮的羰基是在碳链的中间,命名时必须标出羰基的位子 10.3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1 沸 点:与分子量相近的醇、醚、烃相比, b.p:醇>醛、酮>醚>烃。为什么? 1.1 与氢氰酸加成 2. 下列化合物和HCN亲核加成反应速度顺序( )。 应用 醛、酮与氨衍生物的加成产物大部分是结晶的固体,具有固定的熔点,因此常用来鉴别醛、酮。 而这些加成产物经酸性水解为原来的醛、酮,所以又利用这一性质来达到分离和提纯醛、酮的目的。故这些氨衍生物也常称为羰基试剂。 3 与Wittig试剂加成 维蒂希试剂中存在着强极性的π键,可与醛酮的羰基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即维蒂希反应(wittig)。生成烯烃。 1)产物中亚甲基碳所占的位置就是羰基氧的位置;没有双键位置不同的异构体。 2)反应条件温和,产率较高;可以合成一些用其它方法难以合成的烯烃。 3)维蒂希试剂对水和空气都不稳定,制得到后无需分离即可以直接用于下一步的反应。 羰基的亲核加成 (甲) 与氢氰酸加成 (乙) 与亚硫酸氢钠加成 (丙) 与醇加成 (丁) 与氨的衍生物加成缩合 (戊) 与金属有机试剂加成 (己) 与Wittig试剂加成 10.4.3 α-氢原子的活泼性 合成:通过甲基酮合成少一碳的羧酸 (4) Mannich反应(了解) 10.4.4 氧化和还原 讨 论: a).?氧化性:Tollen’s > Fehling’s Tollen’s可氧化所有的醛; Fehling’s只氧化脂肪醛。 酮的羰基碳上不连有氢原子,所以一般弱的氧化剂不能使酮氧化,这样使用弱的氧化剂可以将醛和酮区分开来。 上述两个氧化反应常用来鉴别醛、酮以及脂肪醛和芳香醛 小 结 (甲) 氧化反应 A) 醛的氧化 (乙) 还原反应 10.5 醛和酮的保护和去保护 保护基团 10.7 醛和酮的制法 1)芳烃的侧链氧化 芳烃侧链上的α-H原子受芳环的影响,容易被氧化。如果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使氧化停留在生成芳醛或芳酮的阶段。如:可以用二氧化锰及硫酸作催化剂。 用甲酰氯与芳烃发生酰基化反应,可以得到芳醛。但甲酰氯不稳定,故在反应时直接通入一氧化碳和氯化氢混合物,在催化剂存在下,与环上带有甲基、甲氧基等活化基团的芳烃反应,可以得到相应的芳醛。 4 同碳二卤化物水解 芳烃侧链上的α-H原子容易发生卤素的自由基取代反应,故这个方法主要用于芳香族的醛、酮制备 6 羧酸衍生物的还原 3.2 酮的氧化(较难) i. 强氧化剂氧化成羧酸(如:KMnO4, HNO3等) (产物复杂,合成上应用意义不大) 对称环酮氧化可制备二酸,例: 合成尼龙-66的原料 催化氢化还原: H2, 加压 / Pt (or Pd, or Ni) / 加热 氢化金属还原(第III主族元素) LiAlH4, NaBH4, B2H6 Meerwein-Ponndorf 还原法: (i-PrO)3Al / i-PrOH 金属还原法:Na, Li, Mg, Zn 两种主要还原形式 Clemmensen还原 Zn(Hg)/HCl Wolff-Kishner还原 NH2NH2/Na/200oC 黄鸣龙改良法 NH2NH2/NaOH/ (HOCH2CH2)2O/ ? 二、还原 2.1 催化氢化还原 立体有择反应: (H 主要加在位阻小的一边) 产率高,后处理简单 催化剂贵 还原其它不饱和基团(双键、三键、硝基、氰基等) 2.2 醛酮与LiAlH4 或 NaBH4 还原反应(生成醇) NaBH4:不还原双键、三键,还原能力较弱,只还原醛、酮。 LiAlH4:醛、酮、酯等很多不饱和基团。 2.3 Clemmensen还原醛酮羰基至亚甲基 适用于对酸稳定的体系 合成上的应用举例 例: 分析 第一步不合理: (1) 直接接丙基,有重排产物 (2)丙基为致活基团,易多取代 第二步反应难 (为什么?) 或 较好的合成路线 有致钝基团, 不会多取代。 Wolff-Kishner还原 (碱性体系) Clemmensen还原 (酸性体系) 碱性反应条件下,将水合肼、二甘醇或三甘醇与羰基化合物共热 2.4 Wolff-Kishner-黄鸣龙反应还原酮羰基至亚甲基 2.5 Cannizzaro 反应(歧化反应——不含?-H的醛) 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