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ch4统计分析的综合指标教程.ppt

发布:2017-05-01约6.87千字共1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统计分析的综合指标;第一节 总量指标;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一)按反映总体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例. 某业企业职工人数1,000人,工资总额1980,000元。 “职工人数”为总体单位总量,“工资总额”为总体标志总量。 (二)按反映的时间状态,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表明现象总体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结果。 时点指标表明现象总体在某一时刻的数量状况。;1.时期指标的特点 各时期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 指标数值大小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指标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 2.时点指标的特点 各时点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 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指标数值是间断计数的。;(三)按计量单位分为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劳动量指标。 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有直接计量法、间接推算法 关键:准确界定指标所属范围。 ;第二节 相对指标;二、相对指标的计算单位 1.无名数。 如系数、倍数、百分数、千分数等。 2.名数。 如商品流转速度指标用“次”或“天”表示,同时采用分子分母指标的单位的,如人口密度指标以“人/平方公里”表示,劳动力装备程度指标用“瓦/人”表示。 百分点相当于百分数的单位,一个百分点就指l%。 百分点常用于两个百分数相减的场合。 例:1999年上海GDP的增长率为10.2%;2000年为10.8%,增幅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10.8%-10.2%);三、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一)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检查和监督计划完成情况的相对指标,基本公式: [例4-1]某公司2000年计划销售额为2.5亿元,实际销售2.8亿元,则该公司当年销售额计划完成112%(=2.8/2.5)。超额完成计划12%。? 1、总量指标计划的完成程度。计算同基本公式。 检查长期计划有两种不同方法:水平法和累计法。 以五年计划为例说明。;(1)水平法 计划执行情况分析: 5年计划完成%=最末年的实际水平/最末年的计划水平 提前完成5年计划的时间 只要连续一年完成计划规定的最末一年的水平,就算完成了计划,所余的时间即为提前完成5年计划的时间。 ???例4-2]某企业1996一2000年第九个五年计划规定到 2000年某种产品年产量达到4500万台,实际完成了4800万台,计划完成程度为: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4800/4500=106.7% 说明这种产品超额6.7%完成五年计划。;(2)累计法 计划执行情况分析 5年计划完成%=5年实际累计数/5年计划累计数 提前完成5年计划的时间 从期初开始,只要实际累计完成数达到计划规定的累计数,即完成了5年计划,所余时间既为提前完成时间。 [例4-3]某地区第十个五年计划规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520亿元,五年内累计完成530亿元,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为: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530/520=101.9% 即超额完成计划1.9%。 ;2、相对指标的计划完成程度 计划完成%=(1+实际提高率)/(1+计划提高率) 计划完成%= (1-实际减低率)/(1-计划降低率) [例4–4]某企业计划要求产品单位成本下降5%,实际单位成本下降了8%,则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为: 单位成本降低计划完成%=(1-8%)/(1-5%)=96.84% 计算结果表明,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小于100%,说明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有所降低,超额完成了成本降低计划。 3、平均指标的计划完成程度 计算同基本公式。 ;(二)结构相对数指标; 结构相对数指标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然后将各组指标数值与总体指标数值对比求得的结果。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公式: [例]某地区2006年工业总产值为100亿元,其中重工业53.4亿元,则重工业结构相对指标=53.4/100 =53.4% 。 一总体各组的结构相对数指标数值之和等于100 %。;结构相对数指标的意义: 1.分析总体内部构成状况,说明事物性质和特征; 2.不同时间的结构相对数进行对比分析,说明现象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3.说明各组在总体的地位和作用。;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发现,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1.03%。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9%。0岁~4岁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34%,5岁~9岁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24%,10岁~14岁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97%,显然,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比例相对数指标; 比例相对数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表明总体内部比例关系。公式: 可用一比几或几比几形式表示 一般来说,分子分母可以交换。某些特定指标不可以交换。 [例] 人口性别比指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