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酸在冠心病患者检测中意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尿酸在冠心病患者检测中意义摘 要:目的:通过检测研究对象血尿酸水平,探讨血尿酸升高是否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方法:88例住院病人,根据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分为对照组(CO)、稳定型心绞痛组(SA)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三组研究对象均采用尿酸酶法测定尿酸值,然后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ACS组和SA组UA均高于CO组(P<0.05);UA在ACS组、SA组无差异(P>0.05)。结论:血尿酸作为人体重要代谢产物,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它可能通过损伤血管内皮、激活血小板、干扰凝血及纤溶过程、引发炎症反应而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冠心病;血尿酸?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7-050-02??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也逐渐增加。冠心病作为一种多因素致病性疾病,与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关于血尿酸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国内外进行得较少,目前文献报道尚不一致。鉴于冠心病及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日益增高,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因而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心内科、综合内科2006年9月~2007年12月因胸痛、胸闷、气短而住院的患者,共88例。病人住院时询问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进行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的测定。将入选研究对象分为三组:①对照组28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49.00±10.82岁。经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冠心病;②稳定型心绞痛组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6.25±9.65岁。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心绞痛,其疼痛的发作性质在1~3月内无改变,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证实在胸痛发作时有心肌缺血性改变,不伴有心肌酶学升高;③急性冠脉综合征组4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46.35±10.40岁。包括初发和恶化劳累型心绞痛、自发型心绞痛、梗塞后心绞痛等,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缺血或损伤性改变,伴有或不伴有心肌酶学的升高。3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1.2 血液标本采集?
所有受检者均于入院24h内抽取清晨安静平卧状态下的空腹肘静脉血。血尿酸静脉采血,置于非抗凝试管中,3000rpm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70℃保存。?
1.3 指标检测?
尿酸采用尿酸酶法测定,试剂盒由北京康大泰科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2 结果?
三组间UA的比较见表1。?
从表3可见与CO组比较:ACS组与SA组血UA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ACS组与S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UA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发挥了作用。?
3 讨论?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动脉内膜损伤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各种危险因素最终均导致动脉内膜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是内膜对损伤作出的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的结果。其它致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尚包括脂质过氧化、泡沫细胞生成、血小板激活以及血管平滑肌迁移与增殖。?
3.1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相互联系?
目前认为稳定型心绞痛(SA)的粥样斑块病灶相对稳定,其心绞痛发作是由于心肌需氧量增加时,狭窄的冠状动脉限制其血流量增加而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由于易损斑块发生糜烂、破裂,继而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导致管腔变窄或完全闭塞,最终引起ACS。后者往往先前并无严重的冠脉狭窄,临床冠脉造影显示管腔狭窄程度大多在30%~50%。因而无需导管介入治疗,患者常缺乏先兆症状却发生了急性心血管事件,因此易损斑块是绝大多数ACS的罪犯病变,与SA的发病机制不同。那么ACS与SA不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原因何在,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又有哪些?这些都是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并与临床的诊治密切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CO组比较,ACS组与SA组血UA水平显著升高,但ACS组与SA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UA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尿酸盐结晶直接沉积于动脉壁而损伤动脉内膜,引起动脉硬化。升高的UA可促进LDL的氧化和脂质的过氧化,促进氧自由基生成增加并参与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与斑块的不稳定也有密切的关系[1]。?
3.2 血尿酸升高与冠心病的关系?
Bickel等在一组101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人群中,研究血尿酸与预后的关系,随访2.2年,结果表明血尿酸升高是冠心病总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管内皮功能的可能机制如下:UA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