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docx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课主要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民族文化自信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教材中关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以及民族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相衔接。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概念,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文化自觉与自信: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思辨与批判: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文化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文化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诚信、礼仪等。
b.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a.文化传承的困境:如何让学生理解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传承的挑战,如文化同质化、价值观多元化等。
b.文化创新的路径:引导学生探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c.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从而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传统文化。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系统)、计算机、电子白板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线上学习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视频资料、图片库、在线测试平台
-教学手段:PPT演示文稿、实物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和象征。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方面。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古代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文人墨客的交流场景,加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活动,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重点知识。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学生自选一本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进行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比赛等。
6.拓展活动(约10分钟)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安排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民俗表演等,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7.课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鼓励学生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知识。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知识点梳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哲学思想: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流派的核心观点及其影响。
-文学艺术:古典诗词、散文、戏曲、小说等文学形式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道德伦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礼仪习俗:传统节日、婚丧嫁娶、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