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复习课件]_苏教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1单元 经济结构 考点1:自然经济的解体 考点2:洋务运动 1861-1895(19C70S为界)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后) 二、短暂的春天(一战期间) 三、较快发展(1927年——1936年) 四、日益萎缩(1937年——1945年) 五、陷入绝境(抗战胜利后)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 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 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单元知识体系: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 出现新的经济成分: 变动的最直接最主要原因—— 外国资义的入侵 a.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b. 洋务经济/企业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自然经济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A? B?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C? D? 思考1:图中ABCD分别是什么经济?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自然经济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外商企业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洋务企业 民族工业 轮船招商局 思考2:以下四幅图片分别对应于近代中国什么经济现象? ①自然经济 ②洋务经济 ③民族资本主义 ④外国资本主义 ⑤官僚资本主义 思考3:请指出下图图示中的经济形态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最直接、最主要原因) 原因 表现 影响 ①开始瓦解的标志:鸦片战争后, “纺”与“织”分离, “耕”“织” 分离; ②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①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劳动力、市场、资本等),其进一步解体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使中国逐步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的生产技术,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又称“同光新政”。 含义 原因 代表 ①摆脱内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外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②目的:镇压反抗,抵御外侮(直接),维护清朝的统治(根本)。 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②客观上激刺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的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促进本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③创建了近代海军和学堂,推动了中国军队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 中央:恭亲王奕訢; 地方:以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和李鸿章。 指导思想 影响 中体西用 内容 ①创办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③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 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进 一步解体;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国民政府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美国经济侵略;三座大山的压迫 国家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 因 概 况 时 间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自然经济的解体; 外商企业刺激; 洋务企业的诱导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期 短暂春天 1912—1919年 辛亥革命的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较快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1927-1936年) 日益萎缩 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的经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