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会考复习课.ppt

发布:2018-05-14约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复习课)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散射 反射 吸收 作用特点 波长范围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作用形式 臭氧(平流层) 紫外线 红外线 吸收强烈,有 选择性,大部分 可见光可穿透 云层、尘埃 各种波长同样被反射 无选择性,反 射光呈白色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蓝色光最易被散射 向四面八方散射 ,有选择性 水汽、二氧化 碳(对流层) 大气的温室效应 大气上界 地面 地面增温 地 面 辐 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吸收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辐射 射向地面 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 地面吸收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 (地面) (高空) A B C 受热 冷却 冷却 P 低 P高 P高 P’ 高 P” 低 P低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图中几种热力环流,空气流动方向正确的是 √ D A B C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直接原因)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大气受力分析 风向与等压线关系 高空大气 近地表大气 假设地球不自转及地表性质均一 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单圈环流 (热力环流) 假设地球自转 且地球表面性 质均一 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 环流。如: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热湿 冷干 热干 热干 冷干 暖湿 暖湿 干燥 干燥 暖湿 冷干 冷干 暖湿 风 带 对气候的影响 气 压 带 对气候的影响 全 球 实 际 气 压 分 布 状 况 北 半 球 南 半 球 陆地面积广大海陆相间分布 气 压 带 断 裂 成 气 压 中 心 七月 一 月 副 热 带 高压 带 被 大陆 上 热 低压 切 断 副 极 地 低压 带 被 大陆 上 冷 高压 切 断 海 洋 面积 占 绝对 优 势 气 压 带 基 本呈 带 状 分 布 季风环流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典型。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成因 高温、湿润和多雨 低温干燥、风力强劲 性质 偏南风 偏北风 西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北风 风向 南亚 东亚 南亚 东亚 7月(夏季) 1月(冬季)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南撤 9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 华北、东北 250~300N 7~8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日本南部 200N左右 夏初 华南 150~200N 春末 雨带分布 副高位置 时间 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 ——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干旱。 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 ——北方地区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易干旱。 分布于南北纬10度。终年高温,各月平均温度在25℃以上。终年为上升气流,雨量充沛。 热带雨林气候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地处亚热带(南北纬30°-40°) 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 位于温带大陆西侧(南北纬40-60)。 受盛行西风影响,气候的海洋性明显。终年温暖湿润。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世界气候类型的判定——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以最热月均温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6、7、8最高——北半球; 12、1、2月最高——南半球 2、以温定带——以最冷月均温判断所属温度带: 15°C以上——热带 0 ° ~15 °C——亚热带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15 °C ~ 0 °C以下——温带 小于-15 °C——寒带 3、以水定型——以年降水量确定气候类型 年雨型——热雨、温海气候 夏雨型——热草、三种季风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 少雨型——热沙、温大(温沙、温草)、针、极地 北半球陆地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① ② ⑥ ⑦ ⑧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常见天气系统 气团运动 降水时间 我国天气 实例 降水位置 过境后天气 过境时天气 锋面符号 暖锋 冷锋 类型 阴天、刮风、下雨、降温 温度湿度下降, 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多为连续性降水 气温湿度上升 , 气压下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