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6届河北省衡水市重点中学二轮历史复习第9讲--五四运动后的中国.ppt.ppt

发布:2018-05-06约1.36万字共8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4.(2015·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 ——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 ——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答案 (1)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以天朝上国自居。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屈辱的服从地位。 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4)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 【总结】 1.中国共产党不断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3)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存在的问题。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领导人日益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探索的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中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调整及依据 (1)国民大革命时期: ①政策: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依据:帝国主义“以华治华”,支持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土地革命时期: ①政策:由武装反蒋到逼蒋抗日。 ②依据: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1931年随着日本局部侵华,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逐渐转向民族矛盾。 (3)抗日战争时期: ①政策:联蒋抗日。 ②依据:法西斯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投入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4)解放战争时期: ①政策:自卫反蒋。 ②依据: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考点二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时期的经济 1.(2015·浙江)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