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临床治疗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糖尿病肾病临床治疗分析
李嘉雯 (广西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537000)
【摘要】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治疗糖尿病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40例,A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B组采用缬沙坦治疗,C组采用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治疗,观察三组治疗前后血糖和血压及24h尿微量白蛋白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后血糖和血压及24h尿微量白蛋白变化较治疗前显著,C组比A组和B组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和缬沙坦能够有效的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血糖和血压水平;将两者联合使用能够有效保护肾脏,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前列地尔 缬沙坦 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0212-0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简称DN)是指由于糖尿病造成的全身代谢性紊乱而引起的肾脏损伤,它属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虽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糖尿病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加强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为了探讨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20例进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20例,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40例,A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3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2plusmn;3.5)岁;B组采用缬沙坦治疗,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在34-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9plusmn;3.1)岁;C组采用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治疗,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在34-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8plusmn;3.6)岁。所有患者病程在4-25年之间,平均为(10.2plusmn;2.5)年;按照Mogenson 糖尿病肾病分期标准[2],其中Ⅲ期95例,Ⅳ期20例,Ⅴ期5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分期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排除标准 排除原发性肾病、过度劳累、甲亢、尿路感染、发热等原因造成的尿微量白蛋白异常患者。
1.3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均采用调整血脂、控制血压和降低血糖等综合措施,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将100micro;g前列地尔加入250ml0.9%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B组采用缬沙坦治疗,口服80mg/d;C组采用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治疗;三组均连续治疗3-4周。
1.4观察项目 (1)测量2d的血糖水平,每4h测一次血压,均取平均值;(2)观察治疗前后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组治疗前后血糖和血压变化比较 治疗后血糖和血压变化较治疗前显著,C组比A组和B组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三组治疗前后血糖和血压变化比较
2.2三组在治疗前后24h尿微量白蛋白变化比较 治疗后24h尿微量???蛋白变化较治疗前显著,C组比A组和B组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三组治疗前后24h尿微量白蛋白变化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严重者会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因而需要加强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通过本研究发现,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血压和血糖水平。其中前列地尔具有抑制免疫和扩张血管的作用,缬沙坦能够降低肾小球内压,从而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3]因此,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晓.糖尿病肾病治疗现状[J].临床肾脏病杂志,2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