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修改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尊重个体——幼儿学习故事记录
观察对象:朱昱霆
故事地点:活动室
观察人:张新民
故事过程:
实录一:
小班幼儿入园已经一个月了,朱昱霆小朋友已经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今天她选择了玩娃娃家,航航和霆霆在娃娃家玩,只听见“哇”的一声,闻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航航哭了,我走上前问“航航,你怎么啦?”、“她抢我的煤气灶。”航航指着霆霆说。“霆霆,你为什么要和他抢东西呀?”、“他不把煤气灶给我烧菜呀!”、“你们今天在娃娃家里做什么”、“我是爸爸我要煮饭,我是妈妈我要炒菜”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那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里会不会抢东西的呀?”他们两个直摇头,“对呀,爸爸妈妈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你们今天好好协商,所以也要相互谦让,好吗?”他们俩听了以后使劲地点了点头。
活动花絮:
活动分析:
进入小班集体生活才一个月,大多数幼儿刚刚开始接触娃娃家,所以对娃娃家的东西很感兴趣,而且很喜欢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别喜欢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但是一旦他们真正玩游戏的时候又经常会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当幼儿之间出现共同争夺某一件他们共同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他们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角色,于是就出现 了“爸爸”和“妈妈”争夺东西的场面。小班孩子还是习惯独享玩具,没有与他人协商的意识和经验,互相之间很容易为了某个玩具而发生矛盾。因此也就会出现可笑的现象,因此,在游戏中,我们经常会提醒幼儿,生活中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做的?宝宝又应该怎么做?爸爸、妈妈能不能抢东西?经过我们的多次提醒,幼儿间争抢的行为慢慢少了。
实录二:
今天的娃娃家又开始了,航航和霆霆来到了娃娃家,戴上了妈妈和哥哥的牌子。“妈妈”抱起了娃娃,给小床整理,哥哥则在一边看着,一会儿帮忙,一会儿进入厨房,开心的玩起了“过家家”游戏。“我当妈妈,你做哥哥,妈妈给宝宝穿衣服,你自己到厨房里去烧饭好吗?”妈妈霆霆对哥哥航航商量道。“我不会呀,烧饭应该是妈妈的呀。”哥哥航航显然很不愿意。妈妈说:“我们是一家人呀!我现在没空啊,我要给宝宝穿衣服,她要上学了呀。” “那等爸爸回来烧嘛!(扮演‘爸爸’的孩子正好去吃饼干了)。”我上去参与他们的游戏:“我来做客啦!好饿呀!”。妈妈和哥哥开始愣在那里,后来哥哥反应快让我请坐。“妈妈”这时也停止整理,来到厨房胡乱的抓起一个水果和一种蔬菜就放在小碟子里给我示意让我吃,还提醒我说:“这些是假的,不能放在嘴里吃的,要假装吃。” 我笑着做了一个假装吃的动作:“啊呜、啊呜”。我请妈妈和哥哥也坐下,大家一起笑着“吃”东西了。
活动花絮:
活动分析:
《指南》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小班的幼儿好模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主体意识,他们渴望像成人那样参加各种活动,他们会在假想的情景下反映真实生活,而“娃娃家”又比较接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所以,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玩。丰富的玩具材料是发展幼儿思维和想象的有效途径。通过玩具材料可启发幼儿产生联想、引起游戏愿望,并可以使幼儿游戏活动更有目的,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由于幼儿模仿多,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在游戏初期投放的玩具种类不宜过多,而相同的玩具数量要充足。例如:模仿爸爸妈妈照顾宝宝的样子、烧饭的动作等。一般孩子认为烧饭是妈妈的事情,所以当妈妈提出让哥哥做时,哥哥百般不情愿。这样就容易在游戏中产生冲突,将游戏僵持。教师适时的进入,可以帮助幼儿缓解矛盾,以自己小客人的身份提醒和丰富游戏情节。因此,在这个阶段,幼儿容易将假想和实际相混淆,把一些娃娃家的造型逼真的玩具当作真的放入口中。但随着生活经验的逐步丰富,一些孩子也意识到这是游戏,是假的食物(游戏中妈妈提醒我不能吃是假的)。在游戏评价中,老师可以提醒幼儿: 不能把玩具放入口中,即不安全又不卫生。
实录三:招待小客人
游戏背景:
我带了一位“小客人”去娃娃家,告诉她这位是你家的小客人,今天邻居阿姨有急事,需要我们来帮助照看一下小客人。
过程描述:
“小娃娃来了。”我将一位小娃娃介绍给了小朋友,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抱着小娃娃,朱昱霆接过娃娃时却对老师说:“老师,娃娃和大家玩了这么久,饿了吧?我去给她煮碗面,来喂她吧!”我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就对朱昱霆和几个小朋友说:“那好,你们去照顾小娃娃吧,要好好照顾。”过了一会儿,我带来了一位小朋友,对她说:“客人来了,怎么办?”朱昱霆抢先说:“倒水给她喝,送好玩的玩具给她。”“一边说,一边端起了茶杯送水给她喝,还拿她最心爱的喜羊羊给她。嗯,这个方法好,那你去陪客人玩吧!”说着,朱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