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病与视网膜病..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视网膜动脉阻塞(RAO)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阻塞血管不同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视网膜微动脉阻塞 病因 引起血管痉挛、管壁改变和血栓形成等疾病均是本病的诱因, 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外部压迫 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 突发无痛性视力丧失,有些患者发病前有一过性黑矇表现。 患眼瞳孔散大,直接光反射消失,间接光反射存在。 眼底检查: 视网膜呈灰白色水肿,后极部尤为明显 黄斑区形成“樱桃红斑” 视网膜动脉变细,可见血液呈节段状流动 2.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 视野某一区域突然出现遮挡感。 眼底检查: 分支动脉阻塞区动脉血管明显变细 相应区域视网膜灰白色水肿 导致阻塞形成的栓子 3.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微动脉阻塞 一般对视力影响较小。 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血管变细,视网膜出现黄白色的棉絮斑。 治疗 治疗原则: 尽快改善血液循环状态 积极查找病因 治疗原发病 具体处理措施: 扩张血管:可用血管扩张剂, 降低眼压:按摩眼球、前房穿刺或口服乙酰唑胺等; 吸氧:吸入95%氧和5%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缓解视网膜缺氧状态。 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 临床表现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阻塞 静脉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1、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 非缺血型:轻度视力下降 点状、火焰状出血 缺血型:视力损害严重 棉绒斑、黄斑囊样水肿、RD 2、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 分为非缺血型和缺血型。 患者视力不同程度下降。 眼底检查:阻塞支静脉迂曲扩张,视网膜出血、水肿及棉絮斑。 治疗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积极治疗相关全身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 存在血管炎时可用糖皮质激素。 出现黄斑水肿时,可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 黄斑疾病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病因与发病机制 视网膜外屏障被破坏,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的液体,通过RPE病变处渗漏,造成限局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 吲垛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的最新研究认为原发病理部位可能在脉络膜毛细血管,RPE病变则是继发于前者病变的结果。 临床表现 症状 单眼视力轻度下降 视物变暗、变黄、变形、小视 视野检查可发现中央相对暗区。 体征 视网膜神经上皮浅层脱离,眼底黄斑部可见圆形或类圆形、轻隆起的灰色病变 中心凹反光弥散或消失 墨渍弥散型或冒烟状荧光渗漏 后期 视网膜下可有多数细小黄白点。 恢复期 黄斑部色素紊乱 大多数病例在3-6月内自愈,视力恢复 诊断与鉴别诊断 男性中青年患者,典型的病史和眼底变化,即可诊断。 与孔源性视网膜浅脱离相鉴别,前者的神经上皮脱离达到周边部,往往能发现裂孔;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变区限局,多位于后极部,无视网膜裂孔。 治疗 消除各种可能的诱因, 对于初次发病,可等待其自行恢复。 长时期末愈或多次复发者,行氩激光光凝渗漏点缩短神经上皮脱离的时间,促进视力提高。早期激光治疗旁中心渗漏点应作为“中浆”的首选治疗。 用糖皮质激素有害,可加重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应禁用。 视网膜脱离 Retinal Detachment 治疗 尽早施行视网膜复位术,大多可选择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 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者,需要行玻璃体切割术 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 病因与发病机制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 约40%病例属于遗传型,另外的60%为非遗传型。 临床表现 临床过程将其分为4期: 眼内期 青光眼期 眼外期 全身转移期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B型超声波或CDI一般即可明确诊断,CT及MRI辅助检查有助确诊。是否转移,以便正确处理。 需与其他原因所致的白瞳症相鉴别,当婴幼儿眼部表现为炎症渗出、出血时,易与相关眼病混淆,应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