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教学论文 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的探究.doc

发布:2018-05-10约5.22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的探究 覃浩瑜 [摘要] 有效可靠的课堂教学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引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所以,笔者通过研读大量有关教学设计及有关中学师生人文的文著,并走入中学数学课堂研究课堂提问现状,再根据当今中学师生以及中学数学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做了深入的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 数学; 提问; 策略;有效.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式的提问进行教学。其后,在《学记》中,这一思想也得到了体现和发展。《学记》中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而不是勉强牵拽,要激励而不是压抑;要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做结论。在西方,最早使用提问法进行教学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极为强调运用提问法启发学生去探究真理,获得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 目前中学数学课堂提问所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中学数学学科的课堂提问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笔者采用的调查方式是走进课堂,对课堂提问的形式、内容、质量及时间间隔等各个方面进行记录、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发现教师对中学数学课堂提问却并未给予重视,不少教师仍以“复制、粘贴”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很少顾及到师生之间的互动。 (一)数学课堂以自讲自问自答的形式为主,问题的类型以记忆型和推理型为主。 在我校高一、高二年级中笔者随机听了10节数学课并作了详细记录,发现我校的中学数学课堂满堂灌、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况并不少见,主要的授课形式是边讲边自问自答。笔者统计发现平均每节课40分钟提出11个问题,平均3分36秒提出一个问题,密集度较低,且学生回答问题所占用的时间甚少。教师提问加上为解决问题而进行交流所用时间总共约为7分钟,占17.5%,可见课堂内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而且这些记忆、推理性的问题大多都是就事论事,而启发性强、带有创新意识的较少。这种欠缺启发的教学提问既不易引起学生思维,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课前复习中,教师这样提问:某某定理是怎样描述的?它有什么作用?对于这两个简单记忆型的问题,学生只要对该定理稍作记忆或是看看书就可以作答,根本就不用过多的思考。而这一类型问题过多就会导致学生被动记忆,思维难以得到锻炼,如此一来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本质要求。 (二)提问的方式比较单调,对学生回答的评析较简单 这十节课中的提问重复较多的是“是不是?”, “对不对?”,“行不行?”,“什么?”等形式的简单提问,而回答的方式基本就是学生齐答。可见,教师提问的方式还是比较单调的,学生比较被动。而教师在处理学生的回答时,绝大多数是简单地把学生的回答再重复一遍,并未作适当的评析和引申,甚至不予理睬。这种欠缺启发的处理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思考方式的形式,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更显得学生对知识接受的被动。 (三)有些提问过于含混,缺少方向性和针对性 少数老师的提问不着边际,不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不遵循教学的推进过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过分追求体系的完整性,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向学生提问,或是提问时的语言表达模糊、含混,甚至连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在讲什么,该怎么样回答,使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提问方向不明,表达欠准确、欠明晰对学生来讲是一种无聊的折磨,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教师上教师的课,学生做学生的事。如此一来,这个班级很可能就会成为教师心目中死气沉沉,没有活力的班级。而最后教师想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就会变得难上加难。 案例1: 函数概念的学习,可以从出租车的车费与行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之间的关系谈起,以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探索,验证并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提问的作用 激活课堂气氛,引起学生互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交流活动。实现师生互动和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课堂提问。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就很容易因其他事物转移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下降。但如能适时巧妙地加以提问——设疑问难,引导学生思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并激活课堂气氛。而且提问应该是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寻找正确的答案。即使是记忆性的检测与反馈,也应尽可能设计得有启发性,简单的应答式提问要少用。比如开始的复习提问不一定要直接问:某某定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可以在一个具体的例题中提出来,或隐含在例题中,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回顾已学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