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护理专业生理学课件-5章呼吸.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体交换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它们都是以扩散方式实现的,气体扩散方向是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移动,直到平衡。因此生物膜两侧的各气体分压差是气体交换的动力。 1、气体分压 1)概念:在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中,某种气体所占有的压力,称为该气体的分压。等于总压力乘以该气体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人体内肺泡气与静脉血之间及动脉血与组织之间存在着O2 和CO2 的分压差: 2、气体扩散速度 1)定义: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称为气体扩散速度。 2)影响因素:与气体分压差和溶解度成正比,与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肺换气必须通过呼吸膜,组织换气必须通过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这些生物膜都很薄,对O2 和CO2 的通透性都很大。 (三)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气体分压差、溶解度、气体分子量 2、呼吸膜的厚度和扩散面积 3、通气/血流比值 正常值为0.84,此比值时肺换气效率最高,比值减少或增大都表示肺内气体交换效率下降。 肺换气的气体扩散速度受以下因素影响: 第四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两种: 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物理溶解的气体量很少,但却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实现化学结合和释放的必要形式。 (一)氧的运输 1、物理溶解: 100ml动脉血中仅溶解0.3ml的O2,约占血液运输氧总量的1. 5%。 2、化学结合: O2能够和红细胞内血红蛋白(Hb)分子中的Fe2+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约占血液运输氧总量的98. 5% * * 第五章 呼 吸 1、概念: 机体与环境间的氧和二氧化碳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2、呼吸的三个环节: ①外呼吸 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③内呼吸 3、呼吸的生理意义 维持机体内环境氧和二氧化碳含量及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保证组织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 第二节 肺通气 定义: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呼吸运动所造成的肺内压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一)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由呼吸肌舒缩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的活动。包括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 呼吸运动分类如下: 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1)平静呼吸:人在安静时平稳、均匀的呼吸。由膈肌和肋间外肌舒缩引起。 特点:吸气为主动过程,呼气为被动过程。 2)用力呼吸:人在劳动或运动时用力而加深的呼吸。除膈肌和肋间外肌外,还有胸锁乳突肌、胸大肌辅助吸气和肋间内肌、腹肌辅助呼气。 特点:用力呼吸的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 2、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1)胸式呼吸:由肋间外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胸壁起伏明显,称为胸式呼吸。 2)腹式呼吸:由膈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腹壁起伏明显,称为腹式呼吸。 女性和青年人胸式呼吸占优势,男性和儿童腹式呼吸占优势。 3、人工呼吸:用人工方法使胸廓扩大和缩小相交替运动。 4、呼吸周期和呼吸频率: 一次呼吸运动称为一个呼吸周期。 每分钟呼吸运动的次数,称为呼吸频率。 正常成人呼吸频率:12~18次/分 新生儿40~45次/分,以后随年龄而减少。 (二)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 1、胸内负压的形成 胸内负压由作用于胸膜脏层的肺内压和肺回缩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在吸气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为0,所以 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 可见,胸膜腔负压是由肺的回缩力造成的。 2、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①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不致因肺回缩力而萎缩; ②降低中心静脉压和胸导管内压,有利于静脉血、淋巴液的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占70% 非弹性阻力占30% (一)弹性阻力 1、定义:指外力使弹性组织变形时,弹性组织产生对抗变形的回位力。 2、顺应性:表示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可扩张性。 顺应性与弹性阻力成反比。 3、肺回缩力 肺回缩力 肺泡壁弹性回位力(占1/3) 肺泡表面张力(占2/3) 1)肺泡表面张力:指肺泡内液-气界面使肺泡表面积缩小的力。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Ⅱ型细胞能合成分泌一种脂蛋白 。 作用:①使肺回缩力减小,有利于肺扩张,防 止肺不张。 ②降低表面张力,防止毛细血管内液体 滤出,避免肺水肿。 (二)非弹性阻力 非弹性阻力主要是指气流通过呼吸道的摩擦力,即呼吸道阻力。 呼吸道阻力受呼吸道口径、气流速度及气流形式影响。 呼吸道阻力∝1/气道半径4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积:肺容纳的气量。 1、潮气量TV: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平静呼吸时为:400~600ml。 2、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增加的吸入气量。正常成人为1500~2000ml。 3、深吸气量: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