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财政政策效应检验及未来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西部地区财政政策效应检验及未来政策分析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内容内容摘要:摘要:
本研究从企业的视角出发,运用地方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政策
效应及有关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几个重要的结论:1、中西部地区财政政策对吸引外商
投资具有显著的政策效果;但是,对内资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2、产业集聚是吸引
内、外资企业进行投资和生产经营的重要影响因素;3、对内、外资企业来说,都存在着 “自
然资源诅咒”;4、内、外资企业都倾向于在劳动者质量较高的地方进行投资,并对劳动者的
工资成本不敏感;5、中西部地区的内、外资企业,都不适宜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产
业,而适宜发展满足当地国内市场需求的 “内向型”产业。根据本研究的实证结论,提出一
些新的财政政策建议,有的甚至与现行的财政政策相对立,为未来新的财政政策制订提出了
新的决策思路:1、需要调整财政政策的支持对象和支持力度,加大对内资企业的财政支持
力度,扭转以往伤害内资企业发展的政策局限;2、应进一步加大在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
投入,加强教育,提升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3、应制订优惠的财政政策促进
中西部 “工业中心区”的形成和发展,着力培育产业集聚能力强的战略性产业,并逐步发挥
“工业中心区”向周边经济腹地的辐射和带动功能;4、转变过去引导、鼓励和支持中西部
地区进行出口的财政政策,要由培植发展外向型产业的政策转变为培植发展内向型产业的财
政政策。
关键词:财政政策、中西部、内资企业、外资企业、面板数据
关键词:财政政策、中西部、内资企业、外资企业、面板数据
关键关键词:财词:财政政政策、政策、中中西部、西部、内内资企资企业业、外资、外资企企业、面业、面板板数据数据
一、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连年的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形成了宽松的财政条件。2007年,财政收
入突破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1%左右,占GDP的比重突破20%,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比上年的18.79%又提高了约1.89个百分点。
近几年来,财政收入一年一个新台阶。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
万亿元,2006年接近4万亿元。2003年至2007年五年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约
17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加10万亿元,年均增长22%,而同期GDP增速在11%
①
左右。财政收入增幅连年超过了GDP增幅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逐年提高。
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的比
重分别为12.8%、13.5%、14.9%、15.7%、16.0%、16.5%、17.3%和18.79%,而在
刚刚完成分税制改革的1994年,这一指标仅为10.8%。
中国的财政收入规模存在着逐年增大的趋势;在财政收入增多的驱动下,财
政支出也随之逐年增多。钱莲琳、王振宇(2007)基于2006年的财政收入和支
出估算了2007年到2010年间各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规模(见表 1),如果按分
税制以来的“保守”发展速度(16%)推算,到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规模也将达
7.7万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若按2003年以来的发展速度(18.6%)推算,到2010
年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将接近8万亿元。同时,国家支出规模也按有关的增长比率
进行了推算。
① 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对比还隐含有价格因素。钱莲琳、王振宇(2007)对价格因
素进行了换算:财政收入是按照现价征收的,其增长率是按现价计算的,而GDP增长率则是
按照不变价核算的。以2006年为例,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0.94亿元,同比增长10.7%,但
按现价计算则增长13.9%,二者相差3.2个百分点;这与全国财政收入22.4%的增长相比,
实际差距是8.5%而不是11.7%。其它各个年度的情况见附表1。
表1 2007—2010 年国家财政收支规模预测 单位:亿元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年份 按 2003 —2006 按分税制以来年 按 2003 —2006 按分税制以来年
年均16%的增长 均18.6%的增长 年均 19.5%的增 均17.8%的增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