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基础理论 10病因学说》ppt课件.ppt

发布:2018-07-30约4.4千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病因学说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乔文彪 概 述 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各种原因。即“病邪”。 二、探求病因的方法 1、直接询问法:简便快捷,适用于单纯、直接的疾病; 2、辨证求因: 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分析以推求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属于辨证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病因的分类研究 1、秦国医和的“六气说”。 2、《内经》的阴阳分类法 — 病邪来源不同。 3、《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根据病因的致病特征、发病途径及传变规律分类。 4、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三因学说”----病邪与发病途径相结合。 外所因----外感病因(六淫、戾气--吴又可) 内所因----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不内外因----其他病因( 外伤、虫兽伤等) 病理产物性病因----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病 因 第一节 外 感 病 因 一、 六 淫 1、概念: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由六气异常变化形成。 2、六淫总的致病特点: 外感性—自外通过肌表、口鼻侵袭人体; 季节性—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时令病; 地域性—与居住和工作环境有关; 单一性或相兼性—可单独或共同致病; 转化性—六淫致病后,其证型可发生转化;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总规律:归季节;分阴阳。 (一)风邪 —— 春季主气 (1)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 病位游移不定(行痹);数变—风邪致病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 (3)风为百病之长; 易兼邪致病;致病部位广泛,变化多端。 (4)风性主动;“风胜则动”—如破伤风 (二)寒邪 —— 冬季主气 (伤寒、中寒)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厥、冷痛 (2)寒性凝滞,主痛;—(痛痹)“气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凝则不通,不通则痛。” (3)寒性收引;“寒则气收”— 气机收敛,经络、筋脉、腠理收缩挛急。 (三)暑邪 —— 夏季主气 (伤暑、中暑) 严格的季节性{夏至-立秋};只有外感。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热、烦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炅则气泄” (3)暑多挟湿;身热不扬,汗出不畅,面垢眵多 (四)湿邪 —— 长夏主气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着痹)沉重感的症状; 秽浊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3)湿性粘滞;—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的粘滞性(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易于复发)。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寒 湿 之 邪 伤 阳 的 区 别 病邪 程度 方式 部位 特 点 寒邪 重、快 损耗阳气 全身 寒象、疼痛 湿邪 轻、缓 困扰阳气 脾阳 气化失司 (五)燥邪 —— 秋季主气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空窍、皮毛、二便 (2)燥易伤肺。 (六)火(热)邪——无明显季节性 火既可指正(少火生气)亦可指邪(壮火食气) 火 热 温 暑 的 区 别 邪气 程 度 来 源 发病 症 状 火 火为热之极 外感或内生 急骤 火性炎上 热 外感或内生 较急 全身性 温 温为热之渐 只可外感 缓慢 由表入里 暑 暑性类火 只可外感 急骤 全身性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热象、趋上 (2)火易耗气伤津; —“壮火食气” 气阴两伤 (3)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 急迫--发病急,传变快;动血--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生风--劫伤阴液,使筋失所养;且易引动肝阳。 “诸热瞀(昏迷)瘈(筋脉拘急),皆属于火。” (4)火易致肿疡;— 红、肿、热、痛; “痈疽原是火毒生”—《医宗金鉴》 (5)火易扰心神。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病邪 性 质 和 致 病 特 点 风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行痹)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 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 (痛痹)寒性收引。 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严格的季节性) 湿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 (着痹)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火易耗气伤津;火易致肿疡;火易扰心神。 二、 疠 气 1、概念:戾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