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沉积岩沉积相 三角洲相.ppt

发布:2017-06-15约字共7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三角洲相 ⑵三角洲前缘(delta front)亚相 三角洲平原外侧的向海方向,处于海平面以下 为河流和海水的剧烈交锋带,沉积作用活跃,是三角洲砂体的主体。 三角洲前缘亚相 水下分支河道微相 水下天然堤微相 支流间湾微相 分支河口砂坝微相 远砂坝微相 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微相 ②水下天然堤微相 沉积物为极细的砂和粉砂。粒度概率曲线为单段或两段型,基本上由单一的悬浮总体组成。 有流水形成的波状层理。 ①水下分支河道微相 沉积物以砂、粉砂为主,常发育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冲刷-充填构造。 ③支流间湾微相 水下分支河道之间相对凹陷的海湾地区。 当三角洲向前推进时,在分支河道间形成一系列尖端指向陆地楔形泥质沉积体(泥楔)。 沉积物以粘土为主,含少量粉砂和细砂。 具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可见浪成波痕及生物介壳、植物残体等,虫孔及生物扰动构造发育。 在层序上,下部为前三角洲粘土沉积,向上变为富含有机质的沼泽沉积。 ④分支河口砂坝微相 也称分流河口砂坝,位于水下分支河道的河口处,沉积速率最高。 沉积物主要为细砂、粉砂,分选好,质纯。 单层为中、厚层,具较发育的槽状交错层理,可见流水波和浪成波痕。 生物化石稀少。 河口砂坝随三角洲向海推进而覆盖于前三角洲粘土沉积之上,粘土中有机质产生气体冲上来可形成气鼓构造(气胀构造)。如果下面泥质层很厚,也可产生泥火山和底辟构造。 ⑤远砂坝微相 远砂坝位于河口砂坝前方较远部位,又称末端砂坝。 沉积物较河口砂坝细,主要为粉砂,有少量粘土和细砂。 可发育槽状交错层理、包卷层理、流水波痕、浪成波痕及冲刷-充填构造等。 在层序上,位于河口砂坝之下,前三角洲粘土沉积之上,形成下细上粗的垂向层序。 高建设性三角洲向海推进时,砂质堆积迅速,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支河口砂坝、远砂坝可连结组合成指状或鸟爪状砂体,称指状砂坝。 砂坝沉积厚度大,向海方向变宽加厚,向陆方向变窄减薄,横剖面呈透镜状,下伏的前三角洲泥常被挤入指状砂坝而成为泥丘。 指状砂坝的几何形态是确定古代三角洲的重要标志 ⑥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微相 在海洋作用较强的河口区,河口砂坝受波浪和岸流的淘洗和簸选,并发生侧向迁移,使之呈席状或带状广泛分布于三角洲前缘,形成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体。 席状砂的砂质纯,分选好,发育交错层理,化石少。砂体向岸方向加厚,向海方向减薄。 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是破坏性三角洲的沉积微相类型,在高建设性三角洲相中不发育。 ⑶前三角洲(prodelta)亚相 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方,实际上为处于浪基面以下的正常海相沉积。 主要由暗色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组成。 常发育水平层理及块状层理。 见有广盐性生物化石,如介形虫、双壳类等。 前三角洲暗色泥岩富含有机质,可作为良好的生油层。 上述各类三角洲亚相和微相在河控三角洲中发育最全最完整,因此在古代地质历史中能保存和鉴别出来的三角洲多属河控三角洲。 3、平面相组合及垂向层序 ①平面相组合 河流—三角洲—深水浊积扇沉积体系。 三角洲内部的平面相结合由陆向海依次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这些亚相在三角洲沉积中处于同一时期的同一沉积界面上。 河流—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河控朵状三角洲或浪控三角洲) 两个概念: 同期异相 同相异期 两个等时线间所限制的前积层都包含了同一时期形成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个不同的亚相。 在一个大的三角洲沉积中,同一亚相乃是不同时期形成的该亚相的叠加。 ②垂向层序 三角洲在平面上依次邻接而出现的相,在垂向上亦依次递变。 大致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沉积的垂向层序,在层序的上部局部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旋回,顶部出现夹灰质泥岩和薄煤层的沼泽沉积。 由下至上海相化石减少,而陆相化石尤其植物化石增多;波浪波痕及其产生的交错层理向上减少,流水波痕及其产生的交错层理增多。 河控三角洲垂向层序 惠民凹陷三角洲沉积序列 黄骅拗陷古近系东三段三角洲沉积层序 四、浪控和潮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1、浪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浪控三角洲的平面形态呈鸟嘴状,故又称为鸟嘴状三角洲。 圣弗兰西斯科河鸟嘴状三角洲 塞内加尔河掩闭型鸟嘴状三角洲 一般来说,浪控三角洲的垂向层序仍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层序,但以具有浪蚀海滩脊序列为特征,而且层序顶部一般都出现三角洲平原的沼泽和分支河道沉积。 层序底部是含生物扰动的前三角洲。向上过渡为互层的泥、粉砂和砂的沉积,具有波浪引起的冲刷构造、递变纹理和交错纹理,最后演变成具平行低角度纹理的、分选好的高能海滩砂以及沼泽沉积。 2、潮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河流流入三角港或其他形状的港湾,由于潮汐作用远大于河流作用,在港湾中堆积的泥砂受潮汐作用的强烈破坏和改造,仅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