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ppt课件(25页).ppt

发布:2018-10-13约4.88千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陈太丘走后那人才到达。(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门外嬉戏,那人便问元方: 相约而行。期,约定 到达 才 嬉戏 放弃 离开 “尊 君在 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你父亲)真不是人(东西),跟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通“否” 等待 不是 丢下,舍弃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说;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 就是不讲信用。” 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拉 回头看 信用 就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惭愧   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人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 )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 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 友  于 元方 家君 君 家君 人 君 君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同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不再等候(朋友)离开了,(陈太丘)走后(那人)才到。元方当时才七岁,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了您好久您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便生气的说:“(您父亲)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同行,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便是没有礼貌。” 那人很惭愧,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 问题探究 1、文中三个人,你同意谁的做法?你认为他们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2、友人已知错,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 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无信无礼 知错就改 陈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懂礼识义(知书达理) 聪敏过人(聪明机智)正直不阿 评一评: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诚信 礼貌 聪明机智 懂礼识义 无信无礼 知错就改 友人: 元方: 诚信 礼貌 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  信:信用  礼:礼貌 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友人已知错,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就应该给他点颜色看看。 认为元方无礼的理由: 不能因人的一时之错就彻底否定一个人,客人既已认错,而且知错能改,就应原谅他,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很尴尬。若能宽容一点,给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则更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以诚信为本,以礼貌待人。 《世说新语》是( )(朝代)的(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 )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