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药科大学 药理学课件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及多肽类....ppt

发布:2017-05-21约4.47千字共4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Macrolides 1952年首先发现红霉素 结构:12—16个碳骨架的大环内酯+1~3个氨基糖。 分类: 按母核分:14元环、15元环、16元环 按年代分为: 1st generation: 50年代:红霉素。抗菌谱窄,诱导耐药,不耐酸,口服剂量大,有消化道不良反应。 2nd generation: 70年代:16元环,如: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不诱导耐药。 80年代:14元环,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 15元环,如阿齐霉素 16元环,如罗他霉素 3rd generation: 2001,泰利霉素,喹红霉素 共同特点 1、无色有机弱碱 2、抗菌谱: (1)多数G+、某些G-球菌、厌氧菌、 (对产酶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有效) (2)军团菌、弯曲菌、支、衣原体、弓形虫等。 3、体内过程: 早期产品: 口服不耐酸,但酯化后可以; 分布广(吞噬细胞、前列腺、肺、皮下、肝胆等),组织浓度高于血浓度,不易入BBB; 肝代谢,胆汁排泄,有肝肠循环; 毒性低。 抗菌谱扩大,活性增强(增强抗G- 菌活性) ,对难治病原体有效。体内抗菌作用强。 分布广,组织、血浓都提高。 T1/2 延长。 免疫调节作用良好。 对酸稳定,可口服。 副作用小,对需氧菌有强PAE。 克拉霉素代谢物有活性;阿奇霉素不在肝代谢,由胆汁及肾排泄 4、机制: 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相应靶位结合后, 14元环抑制核糖体由A位→P位; 16元环抑制肽酰基从P点转移到A点(抑制肽基移位酶); 有的使肽酰基-tRNA从核糖体解离; 阻碍肽链延长,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5、应用: 敏感G+球菌感染,如肺炎、骨髓炎,尤耐药金葡菌致败血症、肺炎等。 首选:军团菌感染、白喉带菌者、支原体肺炎、弯曲杆菌性败血症。 青霉素过敏者。 传统观念认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属速效抑菌剂,能迅速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致使细菌合成细胞壁的过程停止、生长代谢处于静止状态;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繁殖期杀菌剂,其作用机制是直接影响细胞壁的合成而起杀菌作用。二者联合应用后,前者抑制了敏感细菌的生长繁殖,使后者难以充分发挥杀菌效果,疗效降低,故一直被列为联合用药的禁忌。 近年,这一观点受到质疑,大量数据表明,二者联用在治疗许多感染,尤其是一些严重的或难治性感染,效果良好。 临床:阿奇霉素针剂与头孢曲松钠针剂联用。 6、不良反应: 少、轻。 过敏,消化道反应; 长期用可引起二重感染; 黄疸、肝损伤; 为肝药酶抑制剂。 代表药 红霉素 Erythromycin 罗红霉素 (Roxithromycin,Hoechst Marion Roussel (现安万特)研发,1987上市):生物利用度高 克拉霉素 ( Clarithromycin,日本大正研发,转让给美国雅培,1990在爱尔兰、意大利上市):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55% 阿齐霉素 (Azithromycin,克罗地亚Sour pliva研发,在前南斯拉夫上市,后转让给辉瑞,1990在英国上市):t1/2长:35-48 h 耐药机制: 1.细菌产生灭活酶:酯酶,磷酸化酶,葡萄糖酶,乙酰或核苷转移酶. 2.靶位改变:作用位点因被甲基化而改变. 3.摄入减少 4.外排增多 耐药向多药耐药发展,如MLSR(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霉素耐药)。 国外已将研发重点转移到开发酮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上。 1.酮内酯类(Ketolide)是一全新的药物,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衍生而来,在3位引入酮基,代替中性糖基,提高了弱酸环境的稳定性。 如:泰利霉素,喹红霉素 安万特公司的泰利霉素 ( Telithromycin,商品名Ketek)在2001年10月欧盟上市后,加拿大和拉丁美洲也获批准应用,2003年10月在日本获准上市。 其作用机制、抗菌谱、药动学特性和大环内酯类相似。 不同之处在于红霉素仅与抑制肽酰基转移酶Ⅴ区的2058一个位点结合,而泰利霉素则除了与上述位点结合外,尚与Ⅱ区的752位点结合,解决了肺炎链球菌核糖体突变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问题,对红霉素和青霉素高耐药的肺炎链球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泰利霉素保留有大环内酯类对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的抗菌活性,对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不良反应以消化道反应为主,具潜在的肝脏毒性。 喹红霉素 Cethromycin (雅培公司) 。 对大环内酯敏感及耐药呼吸道致病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具有更长的PAE; 对具有主动外排耐药机制的肺炎链球菌,本品比泰利霉素更为有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