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操千曲而后晓声.doc

发布:2018-01-24约1.07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一、问题后置,箭射无靶。 本课在讲解《郑和下西洋》这一专题时,两位老师均采用了视频材料,生动的画面,鲜活的历史情景再现,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和听课老师的视线,有些学生甚至小声议论:“瞧,那皇帝多傻!”“下边是郑和······”。整个课堂顿时“生动”起来,但……等等,本课看视频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的注意之“箭”是要如此率性而发,还是要“箭”有所指?学生又应该思索哪些问题?等视频放完,学生的兴奋还未退去,但细节已模糊,此时教师再提出问题,学生明显有些茫然无着,或乱翻课本,或努力回想,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使视频教学的功效大打折扣。所以,在观看视频时,老师是否应该先点明问题,最好展现在视频演示的一侧,让学生在观看时,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该注意什么,该重点看哪里,有“的”放“矢”,从而使课堂更加高效呢? 二、满而无节,层次不明。 ?? 两位老师的课堂讲授的确精彩充实,例如在讲解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时,教师通过精彩的视频设置、步步设问,学生很快顺利得出了结论:“首先是中国的科技发达,包括当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等。再就是明朝的强大。郑和具有突出的组织才能,吃苦耐劳,还熟悉伊斯兰教与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这些也是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 老师于是很“圆满”将知识点输送给了学生,将但这些条件是有物质条件和个人因素之分的,轻重也不同,由于老师并未进行总结梳理,所以学生会觉得知识明了,但没有理解的体系和重点,“满而无节”,因此于老师提问“那同学们认为在这所有的条件中,哪一条最重要,也就是郑和下西洋能够顺利起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时,学生才会错误回答:造船技术高。所以及时总结,分层展示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 三、提问不明,思索不清。 ? 设问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电光火石。恰当的提问,能指明学生思考的方向,引领思维的深化。在本课第一个专题中,于老师出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和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图片,并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老师的本意是比较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本质不同,并引出对郑和精神的尊重、学习。但如果学生从船只大小、人数、地域等细枝末节的不同分析是否可以?学生责怪郑和下西洋耗时费力,引来侵略怎么办?老师到底想让学生从哪个角度思考?究竟思考到什么层次?提问的不明确势必会造成思考的混乱无序。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研修,让我们了解了各位指导老师的优秀,在自我砥砺、思索中逐渐反思、成长,我们定会看见差距,领悟提升,争取做的更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