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初探
生物组 杜小利
概念图(concept map)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它包括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次4个基本要素。节点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节点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词;层次即将最抽象、涵盖面最广的概念称为关键概念,置于最顶层;涵盖面较小,较具体的概念称为一般概念,位于其次。依此类推,由此显示概念间的等级关系。
1.概念图的出现和发展
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Ausubel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Ausubel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换言之,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习者个体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1970年,在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Joseph D.Novak教授根据意义学习和概念同化理论开发了概念图这样一种新工具。他发现,该工具同样可以用于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概念图通过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将知识体系很好的建构起来,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就是在结构的关系,学习者应会辨别新概念的层次。根据层次,把这些概念放入他们知识结构中相应的位置大脑中建立一张张的概念构图。因此,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上。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在西方国家盛行。推广概念图已成为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教育改革策略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概念图组织教学也是必然趋势之一。
2.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反映,在学习高中生物的过程中总觉得生物知识零碎、不易理解、掌握和运用,脑子中比较乱。从平时的练习和考卷上看,的确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基础不够扎实、审题不够仔细、表达不够清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有学生曾总结:学习生物需要有理科生的思维,文科生的工作。怎么样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新课程人教版的必修教材中,很多章节后面都有需要学生补充完整的概念图,这对于学生理清所学内容是非常有帮助的,包括我在教学中,也曾就某一块内容整理绘制过概念图。如在必修一中,关于细胞膜,在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中开始出现,第四章中更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有的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干脆调整教材顺序,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看似完整的知识结构,但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难度,又打乱了新教材原有的体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遵照了教材原有的顺序,只是在第四章中增加了一个概念图,实现了和第三章中细胞膜的相关内容实现连接。(概念图如下)。
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交流工具,使学生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也有助于利用这些知识去理解新知识。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概念图与新课程改革是相通的。
3.对高中生物概念图应用的一点思考
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以至于有生物教师把每一个内容都整理成概念图,印发给学生,这么做,能实现期望的效果吗?我很怀疑。在Ausubel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中心,每一个学生原有知识和表达方式是有明显差异的,对高中生物某些知识的概念整理方式和审视角度存在明显差异。如果他能够按照概念图绘制规范对某一内容进行整理并不断发散性联系,反而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具体表现,不应该是教师拿现成的东西塞给他。其实,教师总结出来的概念图,它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范例,供学生领悟和参照,而不能仅作为评价工具,否则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此外,概念图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不能因为它比较流行而夸大它的功效,还是应该和其他的教学策略结合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