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十一章课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章 课程 2016年10月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课程设计 第三节:课程改革(了解)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定义 第一节:课程概述 第一节:课程概述 当代西方学者对“课程”的解释众说纷纭。美国课程论专家奥弗利根据人们对课程的不同理解,从广义到狭义了列出了七种定义。 (1)课程是儿童所有的经验(不管这些经验在何时何地发生) (2)课程是学校指导下,学习者经历的全部经验 (3)课程是由学校提供的全部学程。 (4)课程是某种特定学程的具体安排。 (5)课程是特定学科领域内所提供的学程。 (6)课程是某种教学计划 (7)课程是学生修习的科目(我国古代的“六艺”,欧洲中世纪的“七艺”) 第一节:课程概述 西方: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一系列经验。 我国:在我国教育著作中,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学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以及课外活动,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幼儿园课程等;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 第一节:课程概述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大教学小课程观 这种观点在苏联教育家和我国的部分学者中比较普遍。它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于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这时的“课程”实际上是“教学内容”的代名词。 (二)大课程小教学观 这种观点在北美比较普遍。它认为课程涵盖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只是指课程的实施与设计。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发展需求(规定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 (二)科学知识进步(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及组织形式的改变) (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影响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组织和编制) 第一节:课程概述 四、课程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课程分为不同的类别:依据社会思潮,分成实用主义课程、人文主义课程、结构主义课程、后现代课程;依据管理方式,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依据教育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依据内容组织方式,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本章按最后一个分类维度,重点讨论六种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指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通常学校的课程计划有一定的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每门学科基本上与一门科学相对应,分别安排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学科课程论认为,学科的逻辑体系反映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以学科为单位编写课程,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人类的文化遗产,正确地认识周围世界。孔子曾以,礼乐射御书数六科教育弟子,有人认为这是分科课程的开始。在中国,自清末民初,废科举,兴学堂以来,中小学基本沿用分科课程的思路编制和实施课程。当今世界各国的课程设置中,学科课程仍然占主导地位。 优点: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 缺点: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较少考虑学生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能力。 (二)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他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综合课程坚持知识统一性的观点。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学生常常会把某一学科领域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这样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就会互相强化,学习效果就能得到加强。例如在化学和生物课程时,学生会借助物理课程的概念、原理、方法。 综合课程除了克服分科过细的缺点以外,还比较容易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通过把多种学科的相关内容融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课程。如“教育学”与“心理学”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 (三)相关课程 相关课程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的共同点,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相关课程打破了各科知识的相互鼓励,各自为政的状态,使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能够相互联系,相互照应。 例如,在设计课程时,有意识地寻找语文和历史,历史和地理,数学和物理,化学与生物等相邻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点,使各学科之间保持密切的横向联系。现在许多国家在制定学科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时,都明确要求,注意不同学科内容安排的同步协调。 (四)融合课程 融合课程又称合科课程,就是把性质相关的学科合并,构成一种范围较广的新学科。例如,将政治、历史、人文地理合并为社会科学,将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合并为自然科学。融合课程意在增强知识的完整性,以满足人类适应实际生活环境的需要。近现代西方国家的课程改革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