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患者便秘的护理体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精神科患者便秘的护理体会
蒋惠娟(江苏省金坛市第二人民医院213200)
【摘要】便秘是精神科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一般会程度不同的对患者服药治疗的依从性产生不利影响。了解精神科患者便秘的常见原因,综合应用各种措施给予及时恰当的护理,对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便秘;护理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8-0897-01
便秘是精神科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便秘一旦形成,病人会出现下腹部胀压感,欲便不畅,甚为痛苦。便秘一般会程度不同的对患者服药治疗的依从性产生影响,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熟悉引起便秘的原因,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笔者总结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浅谈精神科患者便秘的护理体会。
1常见原因
1.1抗精神病药物: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都具有抗胆碱能作用,主要以抗M受体为主,它通过减少胃肠分泌,抑制胃肠蠕动而导致便秘。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药源性便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1.2精神心理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试图从脑-肠互动来认识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在便秘中作用机制。已有学者经实验证实情绪或应激可以改变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并且可以提高胃肠道的内脏感觉的敏感性,在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有研究表明心理障碍可能是通过抑制外周自主神经对结肠的支配,还可通过大脑皮层而影响下丘脑和植物神经系统,尤其是副交感神经而引起便秘[2]。
1.3忽视排便信号:病人由于疾病或环境等因素,当出现便意时有时进行克制和忍耐而不立即排便,这样久而久之会使排便反射逐渐消失,继而导致便秘[3]。
1.4运动减少及环境改变:精神科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大多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加之服药后,常常会有乏力感,以至于活动量减少,肠道蠕动缓慢,肠液分泌减少,粪便在结肠内滞留,水分过度吸收,导致便秘。部分患者发生便秘时,不能及时准确地诉说自己的病情,往往得不到及时处理而使便秘加重。
1.5饮食因素:精神科患者服用抗精神药物后,食欲???常比病前旺盛,加之处于疾病期,患者常会暴饮暴食不知控制;长期住院患者,家属探视较少,不能经常吃到新鲜水果,菜谱较单一,食品较精细,膳食缺乏纤维素,导致肠蠕动减慢而引起便秘。
2护理措施
2.1健康宣教
2.1.1心理疏导:向患者耐心解释便秘产生的原因,解除其紧张不安情绪。同时每周组织患者讨论如何预防和解决便秘,成功病例现身说法,互相交流经验,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预防、减少便秘发生,每个月举行集体讲座,进行规范化基础知识讲座,提高患者认知水平。
2.1.2合理饮食:向患者讲明饮食与排便的关系,指导多食水果、蔬菜等多纤维食物,促进排便。鼓励多饮水,保证每日液体摄入量在2L左右,清晨空腹饮一杯水均有助于大便通畅。
2.1.3增加运动:让患者了解适当的运动有利于排便,每日定时组织患者进行工娱活动:做操、打球、跳舞、唱歌等,对不愿活动者进行心理疏导,了解其平时喜欢的体育项目,针对性给予指导。
2.1.4腹部按摩:可用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重叠在腹部,顺结肠走行方向,由升结肠向横结肠、降结肠至乙状结肠做顺时针环形按摩,每日2次,每次15分钟左右,可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
2.1.5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对缺乏自知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每天定时督促其排便。对恢复期患者,可指导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2.2药物治疗:对饮食调整、按摩腹部等措施无效的便秘患者,可以针对情况予以对症处理,常用的有口服酚酞片、番泻叶泡水代茶饮用、肛注开塞露,灌肠等方法。
3讨论
便秘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尚不十分明确。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食物中纤维含量少、不按时排便、长期抑制便意,是较为肯定的诱发因素。近年来临床研究中,以脑肠轴学说和盆底肌功能障碍学说最受关注,均认为精神心理状况异常是导致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功能失调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虽然便秘患者常无组织结构和血液生化方面的异常,不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但其生活质量明显降低,类似于甚至较器质性疾病更差[4]。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均会较病前降低,如便秘症状长期存在,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在精神科护理中,护士要密切观察病人情况,每天详细了解病人的排便情况,对长期卧床、年老体衰、不能正确主诉的及用药剂量较大者,应重点观察。对难治性便秘的患者情况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医生采取相应办法,如调整药物等,及早减轻患??痛苦,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