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隧道钻爆工程监理实施细则范本.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 录
TOC \o 1-2 \h \u 29467 一、工程技术特点及技术、质量标准 1
17205 1.1工程概况 1
20737 1.2工程地质条件 2
4797 1.3水文地质特征 5
7129 1.4气象 6
9864 1.5工程技术、质量标准 6
8615 1.6编制依据 7
30519 1.7 建设要求 8
6252 二.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 9
11019 2.1工作范围 9
15528 三、监理工作流程 10
26329 四、监理工作控制要点、目标及手段 10
22751 4.1监理工作控制要点 10
18418 4.2监理工作控制目标 15
9850 4.3监理工作监控手段 15
22031 五、监理工作方法及措施 16
14968 5.1质量控制方法和措施 16
30133 5.2进度控制方法和措施 17
1220 5.3投资控制方法和措施 18
26294 5.4安全控制方法和措施 18
24370 5.5环保、水保控制方法和措施 18
30646
一、工程技术特点及技术、质量标准
1.1工程概况
隧道30.316km/23座, 为双线隧道,洞口为Ⅴ级围岩,浅埋,偏压,采用Ⅴc级衬砌,并采用钢架及超前小导管或大棚管注浆加强支护。斜穿采空区地段采用注浆发方式加固,储存瓦斯地段采用相应的全封闭衬砌,洞身围岩为Ⅲ-Ⅴ,主要采用台阶法,台阶法加临时仰拱开挖,各级围岩均设置喷锚支护;Ⅴ-Ⅵ围岩地段设置拱墙或全钢架及超前小导管或大管棚注浆加强支护,采用CRD法施工,并采用机械开挖。
洞口段采用有砟轨道进行过度,直线地段采用加宽10cm的衬砌断面,曲线地段需考虑内外侧加宽,1km以下隧道采用有砟轨道并满足大机养护作业要求,不考虑曲线加宽。
1.2工程地质条件
沿线地质构造较复杂,岩体破碎,不良地质较发育,对路基工程有影响的主要有滑坡、岩堆、危岩落石、岩溶、顺层、顺层偏压、煤层瓦斯、浅层天然气、断层破碎带、软质岩风化剥落等。对能避开的滑坡、错落体、危岩落石和岩堆等进行了绕避,现将对线路有影响的主要不良地质分述如下:
(1)滑坡:区内滑坡主要为堆积层滑坡和破碎岩体滑坡。其成因与岩性密切相关,多发生在稳定性差的斜坡堆积层地段及岩质软、风化破碎的砂岩、页岩、泥岩地段。沿线丘陵区与低山区过渡地带通过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下统珍珠冲组(J1z)地层,软硬岩体相间,夹灰黑色页岩,易产生小型滑坡;沿线顺层地段较多,易产生顺层滑坡;稳定性差的斜坡堆积层地段,也易因堆积体失稳产生堆积体滑坡。沿线滑坡规模相对较小,厚度不大,对工程影响较小,初步设计已对调查到的规模较大滑坡进行了绕避。全线滑坡段落共5处,其中对线路有影响的滑坡主要有2处。
(2)岩堆:沿线多沟谷与山岭相间,地形切割较强烈,山高谷深陡崖多,在陡崖下缓坡地带多分布岩堆,均为侏罗系“红层”厚层砂岩在各种结构面切割下崩塌堆积而成,厚达几米至二、三十米,目前由于后缘山体较稳定,没有多的物质补给,基本都处于稳定状态。
(3)危岩落石:主要分布于侏罗系厚层砂岩产状较平缓地段,厚层砂岩出露地势较高地段,在差异性风化作用下,下部泥岩风化凹进形成岩腔,上部砂岩在构造裂隙和卸荷裂隙切割后形成危岩,使完整的岩石形成宽大的裂缝,有的已崩落,有的处于摇摇欲坠状态。沿线局部存在危岩落石,分布范围与规模均较小。
(4)岩溶:三叠系中下统、二叠系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可溶岩,主要分布于南山小隧道群、中梁山隧道、铜锣山隧道、明月山隧道的中部,背斜山脉的隧道区地表直接出露可溶岩地层,岩溶沟谷、洼地、漏斗、落水洞、竖井以及溶沟及石芽等岩溶形态丰富,地下溶洞、地下暗河、岩溶泉等均有发育。地表水均通过漏斗、落水洞等转入地下,而未形成大的地表水系,反应出地下溶洞比较发育,地下岩溶水十分丰富,隧道施工中可能遇较大型溶洞和突水、突泥。隧道通过岩溶段落要作好地质超前预报,并在预报的基础上做好应急预案,并采用顺坡排水施工。
(5)顺层:线路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夹角小于45°、岩层倾角大于12°小于45°的路基挖方段均考虑顺层,加之岩性为泥岩、页岩夹砂岩,地下水下渗后易形成软化夹层,对路堑开挖后的边坡稳定性影响大。
(6)顺层偏压:隧道通过顺层软质岩段,围岩基本分级在III级或III级以上,岩层走向与线路中线交角小于30°,视倾角20°~70°间时,按顺层偏压考虑。全线顺层偏压隧道主要分布于沿南山、铜锣山、明月山、中梁山翼部穿行路段。
(7)煤层瓦斯和采空区
煤层瓦斯:沿线隧道通过侏罗系珍珠冲组(J1z)、三叠系须家河组(T3xj)为煤系地层,煤系地层为砂、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