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概论复习提纲(海南大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态是指生物的生理习性和生活习性及其与生存环境所有关系的总和。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生态学将以生态系统为中心,以生态工程为手段。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可以说所有的生命层次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研究不同生态系统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生态学研究基本方法 :野外与现场调查、原地实验、受控实验 模拟实验 、实验室分析、生态模型与模拟、生态学的综合方法
系统: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两个以上的组份、组份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各组份能以整体的方式共同完成特定的功能
系统的基本性质: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的边界、系统的层次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各组分之间具有一定的量比关系、各组分通过各种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各组分、各层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系统功能)、系统功能的整合性、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调控性
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简单来说,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特点:具有空间结构、时间变化、自动调控功能、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接近植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大环境:指地区环境 地理区域 、地球环境 五大圈 和宇宙环境。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具体生物所生存的具体环境。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的类型: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理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存因子:维持生物体正常生长、发育、繁殖、行为等必不可少的因素。
生态因子作用规律: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耐受限度(或耐受范围):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的生态学最小量到最大量的限度。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区别:耐受限度一般对某一生态因子而言,而且这一概念是从生物本身出发的,主要指某个种的生物学特征,而生态幅既对某一生态因子,又指环境条件的综合,一般是从生态适应的角度来说。
生物耐受限度的调整:内稳态、驯化、休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交互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作用的主次。
温度“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有效积温:K x-x0 y 短日照植物由南方(短日照、高温)向北方(长日照、低温)引种时,出现营养生长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而由北方向南方引种时,则出现生育期缩短,发育提前的现象。长日照植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时,出现生育期缩短,发育提早的现象;而由北方向南方引种时,则出现生育期延长,发育延迟的现象。
寒害:零度以上的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冻害:植物体冷却降温至冰点以下,使细胞间隙结冰而对植物的伤害。
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有节奏的昼夜变化的反应 春化作用:植物必须经过低温诱导才能进行花芽分化的现象 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节律而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节律 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
生态适应: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作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途径: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或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了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包括: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或超体积生态位
生物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特性:时间、数量、遗传特性
生命表:存活率lx nx/n0,死亡率qx dx(存活数)/nx(死亡数),平均存活数Lx nx+nx+1 /2,期望寿命总和Tx ∑Lx,平均生命期望ex Tx /nx
世代分离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