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冲破浮躁抵制考研畏难情绪.doc

发布:2017-06-05约4.03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南充一中(新区)高2012级语文组集体备课 《归去来兮辞》教案 【备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备课时间】2010.04.08 【主备教师】郑文娟 【参加人员】郑文娟、蔡月红、肖冰、许茜、冯英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3.朗读理解课文,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探究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 【教学重点】 ①积累文言词语 ②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 ③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宋朝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有这样一句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明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周敦颐的这一思想明显地受到了晋朝陶渊明的影响。“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就是明证。陶渊明,这个“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铁骨铮铮的汉子,影响了不知多少封建士大夫。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抖落了满身的污浊之气,愤愤弃官归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共同倾听来自遥远的声音——“归去来兮辞”。 二、朗读课文 (一)教师配音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三)学生推荐代表朗读本文,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三、讨论研究 提问 “归去”两字是诗眼。扣住“归去”二字,思考:(1)从何而归去?(2)为何要归去?(3)如何归去?(4)归去以后,如何?(5)归去时及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分小组讨论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感受文章内容) 1.从何而归去?(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注释,了解陶渊明出仕及归隐情况。) 明确:从官场而归去。 2.为何要归去? 古人不是深受儒家 “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吗?范进、孔乙己等一大批读书人不是每日做着“为官梦”吗?为何做了官的陶渊明却如此毅然决然地离开官场而走上“归隐”之路呢?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加以说明吗?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补充:《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第一段作者所流露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为自己误入官场而深深地自责自悔。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的“已往”“来者”分别指什么?“今是”“昨非”各指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有庆幸之意,自恕自慰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现在辞官的肯定和前半生做官的否定;仿佛是一种醒悟。 小结: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 3.如何归去?(分组讨论研究) ⑴作者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引导体会: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回家的过程——先乘船,后上陆。 ⑵你能想象出此时作者怀有怎样的心情? 引导体会:“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 ⑶这样的心情在下文哪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出作者刚入家门狂喜飞奔的样子(突出强调:载……载……)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浓浓亲情的自然表现,能不引起作者的欣喜之情吗?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写出作者举家欢宴、兴高采烈的情景。作者在这里开怀畅饮,欢喜异常。 ⑷“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写“松”“菊”有何作用? 讨论明确:庭院虽已荒芜,但松、菊却保存完好,这给作者很大的精神慰藉。松、菊傲霜耐寒,一向是忠贞坚强的象征,陶渊明更是从来以松明志,以菊寄傲的,写松写菊,从中表现了陶渊明的清高人格。 你能找到有关写松、写菊的诗句吗?(请学生从掌握的诗句中体会“松”“菊”的形象特点) ⑸“松”“菊”正是作者高洁形象的化身。你能用具体形象的文字描述“风飘飘而吹衣”的作者形象吗?这样的形象你能想象到我们古代诗人中的哪一个? 小结:以上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归家及抵家时的欢快喜悦之情,表现了归家之乐,所以文章在句式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六字句至四字句,节奏明显加快。 朗读指导:要体现作者的急迫欣喜之情,应读得“气满声高”。(指名朗读,评价,齐读) 4.归去以后,如何?(分组讨论研究) 请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回答。 (1)如果把这些语句加以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个方面? 讨论明确: ①家居生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