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心肺复苏推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徒手心肺复苏 心跳呼吸骤停 临床最危急的情况 院前心停跳发生率:每年约37~128/10万,仍呈上升趋势 实施了心肺复苏:86% 自主循环恢复:17~49% 80%存在不同时间的昏迷 40%呈持续植物状态,其中80%一年内死亡 完全性脑功能恢复依然罕见 长期存活者10~30%存在永久性脑损害 仅2~5%生活能自理 缺氧缺血性脑损害:初期复苏成功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即使是目击心停跳病人在15分钟内行高级生命支持,6个月死亡率仍为40~55% 时间就是生命! 心脏骤停复苏起始早晚是生死存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 4分钟内开始复苏者约50%可被救活; 4-6分钟开始复苏者,10%可以救活; 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4%; 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的可能性更为减少。 临床表现: 1.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2.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 3.自主呼吸在挣扎1-2次后随即停止; 4.测不到血压、听不到心音; 5.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复苏开始前的准备 准确判断是否发生心跳、呼吸骤停; 注意有无头颈、脊柱外伤及张力性气胸、血气胸、胸壁软化(连枷胸)等并做相应处理; 一人在现场时,应在不脱离现场的前提下,采用任何方式呼救,以获得人力物力支援; 保持病人仰卧位,背靠平整坚硬物体。 检查脉搏 意识不清的伤病者,检查脉搏应在颈动脉。 颈动脉位于咽喉两侧,在喉结与邻近肌肉间。 如颈椎没有受伤,应保持头后仰,用食指和中指感觉喉结的位置。然后将指头顺着救助者自身方向下滑至颈动脉, 观察10秒,同时观察循环征象,如呼吸,咳嗽及眼睛、肢体的活动。 检查呼吸 将脸颊靠近伤者口鼻,距离大约3厘米,检查10秒: ·观察:胸腹起伏 ·聆听:呼吸声 ·感觉:呼吸气流 如伤病者没有呼吸,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呼吸道的通畅是一切人工呼吸能够生效的先决条件,也是复苏工作的首要任务。 将病人放置适当体位 正确的抢救体位是仰卧位,病人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 ①用按于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病人的鼻孔(捏紧鼻翼下端)。 ②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病人的嘴(要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 ③ 用力向病人的嘴内吹气(吹气要求快而深),直至病人胸部上抬; 一次吹气完毕,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眼视病人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做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放松捏鼻的手,以便病人从鼻孔呼气,此时病人胸部向下塌陷,有气流从口鼻排出; 每次吹气量约为800- 1200ml。 注意点: 口对口通气时可先垫上一层薄的织物; 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1200 ml可造成胃大量充气; 吹气时暂停按压胸部; 儿童吹气量需视年龄不同而异,以胸廓上抬为准; 频率8~10次/分,吹气的同时行心脏按压。为避免因吹气打断心脏按压,其比例为:人工呼吸:心脏按压为2:30。 口对鼻人工呼吸 当病人牙关紧闭不能张口,口腔有严重损伤时可改用口对鼻人工呼吸;婴幼儿宜采用口对鼻吹气法。 方法:①开放病人气道; ②使病人口部紧闭; ③深吸气后,用力向病人鼻孔吹气; ④呼气时,使病人口部张开,以利气体排出; ⑤ 观察及其他注意点同口对口呼吸。 人工呼吸有效的标志 吹气时可见胸廓抬起,呼气时还原。 建立人工循环 心前区叩击 在心跳骤停后1分钟内进行,术者以拳头向病人胸骨中点猛力叩击1~2下,可能使循环恢复,出现窦性心律,但对心跳尚未停止的患者不宜采用。如不成功,应尽快施行胸外心脏按压术。 胸外按压的正确方法 ★ 患者体位 患者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如为弹簧床,则应在患者背部垫一硬板。 ★ 按压部位 胸骨中下1/3交界处。 沿季肋摸到剑突,选择剑突以上 4-5cm 为按压点。 ★ 抢救者身体姿势 抢救者将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的根部置于前者之上,手指向上翘起,双臂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 ★ 按压用力方式 : ①按压应平稳、有规律的进行,不能间断; ②不能冲击式的猛压; ③下压及向上放松的时间应相等; ④按压至最低点时,应有一明显的停顿; ⑤垂直用力向下,不要左右摆动; ⑥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但应尽量放松,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 按压时肘部弯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