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doc

发布:2018-03-01约3.34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信息技术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杜五一 {潞安矿业集团公漳材煤矿,山西长治046032) 摘要: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是现代电力工业发展的显着标志,该项技术是微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 的有机结合,其应用前景必然十分广阔,必将是现代电力技术发展及技术改造的主导技术.由于此项技术 具有极高的综合技术水准,其广泛的应用,必然绐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关键词:综台自动化技术;微机保护;发展;应用 中国分类号:TD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798~2002)02-0067-02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基本概念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即利用多台微型计算 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自动化系统,代替常规 的测量和监视仪表;代替常规的控制屏,中央信号系 统和远动屏,用微机保护替代常规的继电保护.改变 常规的继电保护装置不能与外界通信的缺陷.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将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 测量仪表,信号系统,继电保护,自动装置,远动装置 等),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 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全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 输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微机保护,能够 与调度通信,同时也能够与局域,上级计算机网络兼 容,实现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 因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 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科技在变电站领域的综合利 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采集到较齐全的数据 和信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和逻辑判断功 能,可监视和控制变电站各种设备的运行和操作.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具有功能综合化,结构微机 化,操作监控屏幕化,运行管理智能化等特征. 2传统变电站存在的问题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中心环节,尤其是现在大 容量发电机的不断投运和超高压远距离输电和大网 的出现,使电力系统的安全控制更加复杂,如果依靠 原来的人工操作,人工监视,人工抄表,记录等,依靠 原有的电磁型,或晶体管等旧技术装备,而不进行技 术改造必然没法满足安全,稳定运行的需要,更谈不 上适应现代电力系统计算机管理模式的需要. 传统的变电站存在以下缺点:①供电质量缺乏 科学保障;②安全性,可靠性不能满足现代电力系统 可靠性的要求;③不适应电力系统快速计算和实时 控制的要求;④维护量大,设备可靠性差,不利于提 高运行管理水平和自动化水平. 3国内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 3.1国外变电站综台自动化发展概况 国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研究工作始于70年 代根据1981年5月在英国召开的第六届国际供 电会议资料报道,英国,西德,意大利,法国,澳大利 亚等国家.于7O年代末,新装的变电站远动装置已 开始淘汰,当时仅英国南威尔电网还在使用(该地区 当时已计划用微机远动装置代替),同时第六届国际 供电会议的有关文章资料提出,监控系统的功能有 扩大的趋势.供电网的监控功能正以综合自动化为 目标迅速发展,除三遥外,一般有:①寻找并处理单 相接地故障;②作为保护拒动或断路的拒动的补充 保护;③负荷管理;④成组数据记录;⑤其中包括负 荷曲线,运行数据,事故及事件顺序记录等;⑥自动 重合闸及继电保护. 日本在微处理器应用于电力系统方面的研究, 虽晚于欧美,但后来者居上.于1975年在关西电工 公司和三菱电气有限公司的协助下,开始研究用于 配电变站的数字控制系统(称为SI~S--I),于1979 年9月完成样机,同年l2月在那须其竹里变电站安 装并进行现场调试.1980年开始商业化生产. 80年代以后,研究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国家 收稿日期:200112—04 作者简介:桂五一(1967一),男,山西壶关人,工程师,现从事供电技术管理工作. 煤第11掌第2期67 和大公司越来越多.例如:德国西门子公司,.ABB 公司,AEG公司,美国GE公司,西屋公司,法国阿 尔斯通公司等有自己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产品 西门子公司于1985年在德国汉诺成正式投立 第一起变电站自动化系统LSA678,至1993年已有 了5O多套同类型的系统在德国本土及欧洲其它国 家不同用电等级的变电站投运,取得显着业绩 1995年该公司在中国也陆续建立十几个11万v城 市变电站,成功地投运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由此可见,国外研究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始 于70年代后期.8()年代发展较快,而且在技术规范 和标准的制定方面,为我国在8O年代引进和研究变 电站综合自动技术方面,提供_r宝贵的经验 3.2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 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研究工作开始于80 年代中期1987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在山东威 海望岛变电站成功地投人运行.系统主要由3台微 机及其外围接口电路组成 该系统于1987年成功投人运行,1988年通过 技术鉴定.鉴定结论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