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班级与班主任笔记整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班 级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本的行政组织。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因此,它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二、班级组织的发展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伊拉莫斯,借用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关于学生的制度论》中的“班级”一词,描述了伦敦保罗大教堂的学校情形:学生呈阶梯状围坐在圆形教室了学习。
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班级授课制的设想。学生按照年龄划分不同的班级,每个班级配置合适的教科书和专门的教学方法。
19世纪初,英国出现“导生制”,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9世纪末,于1862年京师同文馆中采用。
(一)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缺点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重视预设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创造性不够。
3.强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解决方法:将群体教学和分层教学、个别指导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小班化”教改实验正在一些地方实施。
三、班级管理
(一)概念: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作用)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风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三)班级管理目标——形成一个“班级共同体”
1.班级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基本目标)
VS传统班级的主要区别:强调师生、生生间的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与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班级成为一个精神共同体。
3.班级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
4.班级成为一个伦理共同体。
(四)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常规管理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活动。规章制定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的作用。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使班级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优良的班风。
2.平行管理
班主任通过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个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首先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其次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3.民主管理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实质是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每个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任。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如干部轮换制、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制度、值周生制度、定期召开民主活动制度等。
4.目标管理
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个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五)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1.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应试教育”、分数和排名是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衡量标准,导致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被动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缺乏自主性。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2.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的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做到: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
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要实行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并学会与人合作。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具体做法包括: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并适当轮换;按照民主程序选举干部;引导学生做“学生代表”;引导学生“小干部”做合格的班级小主人。
第二节 班集体
一、班集体的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