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7.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doc

发布:2017-05-17约3.39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 题 课 型 新授课 授 课 时 间 设 计 人 李文婷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目 标 :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能 力 目 标 :1、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方法;2、体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学习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3、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提高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 感 目标 :1.在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揭示物理规律,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 通过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论; 2、运用数学一次函数图象分析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式。 教 学 过 程 【引入新课】 将电源、开关、定值电阻组成串联电路,如下图所示。 问题:如何改变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 学生回答:1、可以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压; 2、可以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关系? 根据提示: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2、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做出猜想或假设。 二、猜想或假设: 1、导体中的电流可能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导体中的电流可能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三、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 (1)前面学过的哪个实验与该实验相似?(2)这些实验中应用了哪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再这个实验中怎样应用控制变量法的? (学生思考)回答: (1)该实验与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应用的是同一种方法,都是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的; (2)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该控制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来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 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应该控制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来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 限于时间的原因,这节课只进行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探究。 【提出问题】 (1)如何控制电阻不变?(2)如何得知电流的变化情况?(3)如何改变电压,并观察到变化的情况? (学生思考)回答: (1)为控制电阻不变,可以使用定值电阻; (2)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测量流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及其两端的电压。 (3)电压的改变方法有两种:一是改变电池的个数;二是使用滑动变阻器进行调节。 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明确实验需要的基本测量工具,并设计实验电路图。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确定实验的最佳方案。 3、实验电路图:(课件展示)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是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呢? 答: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从而使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发生成倍的变化。 四、进行实验: 实验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展示)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阻值最大处。 (2)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要正确,采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3)改变电压时,要使电压发生成倍的变化。(4)通电时间不要太长,测量次数不少于三次。 (5)改变定值电阻,再次进行实验。(6)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及时记录数据。 五、分析和讨论:下面这是教师在某一小组,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实验,设计表格并记录的实验数据。 R1=2Ω U(V) 1 2 3 4 I(A) R1=4Ω U(V) 1 2 3 4 I(A) 【提出问题】 电流与电压这两个物理量,哪个量随哪个量变化? 分析表一(或表二),可得出什么结论?你是怎么分析出来的? 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哪个物理量不变的基础上得出的? 那我们能不能说成是“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导体两端的 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呢?为什么? 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分析表一和表二的同一列,可得出什么结论?你是怎样分析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哪个物理量不变的基础是那个得出的? 电流和电阻这两个物理量,哪个量随哪个量在变化? 那我们能不能说成是“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呢?为什么? 【分析并逐层概括】 电流是由于电压产生的 ,电流随着电压变。 分析表一(或表二),发现每当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某一倍数变化时,导体中的电流也成相同倍数变化。于是可得“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电阻不变的基础上得出的。 “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