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剖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2.宗法制
①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②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③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子)
④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2)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汉 汉承秦制。
汉武帝频繁换相、设中朝(内朝,决策机构)对抗外朝(执行机构) 汉初:郡县国(王国、侯国)并行。
东汉:州郡县。
汉武帝设刺史、司隶校尉控制地方。
汉武帝推恩令、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隋 创三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制 唐 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草拟政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相权 一分为三,门下省设三省共同议政场所——政事堂,三省六部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权(体现主权在君) 道州县;藩镇割据 宋 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政事堂,行政。正相为同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路州县 元 中书省(行政,直辖腹里)、枢密院(军事)、宣政院(藏族地区、宗教事务)、御史台(监察) 省路府州县。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被后世沿用) 2、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 科举制
中国古代选官(“选举”)制度的变化及其选才标准:世官制(世卿世禄制)-血缘等级→汉武帝察举制-品德才能→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出身门第→隋唐科举制-才学。
3、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如秦朝设御史大夫、郡御史,汉武帝设刺史,唐设御史台,宋设通判、提点刑狱司,元设御史台、监察御史等。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①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君权不断加强。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④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消极影响:①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国 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英、法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 《马关条约》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英法德意奥俄美日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平等条约的比较:
割地 赔款 开放通商口岸 其他 《南京条约》 香港岛 2100万银元 广、厦、福、宁、上(位于福建有两处:厦门、福州) 协定关税(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可看出此时列强的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马关条约》 台湾 2亿两白银 沙、重、苏、杭 设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丑条约》 赔、划、禁、拆、驻(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军民的反抗
(1)黄海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①英雄人物: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
②失败原因: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
③结果: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义和团反帝运动
①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口号:“扶清灭洋”
③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围剿”——“招抚”——“联合列强绞杀”
④1900年八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侵华,直接目的是为镇压中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