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例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效果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例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对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将我院2011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患者各200例。中医组采用中医口服中药以及针灸等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西医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15d之后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15d的治疗可以发现,中医组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总有效率是98.0%,明显高于西医组的85.5%,中医组患者的NIHSS和ADL的评分也高于西医组。结论 中医对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值得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中医治疗;疗效观察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种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病,这种疾病常发生在50岁以上的男性。缺血性中风病症发生时,由于脑部供血不足,产生某一侧面部或者上下肢的麻木,无力,说话困难,人感觉到眩晕,摇晃不定。这些症状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很快就会消失,但也有可能会反复发作,病情变得越来越重。由于这种疾病十分复杂,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都非常高,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随着医学对中医的重视,缺血性中风在中医治疗上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本文将我院2011年3月~2014年5月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医组200例,其中男性127例,女性73例,年龄在49~76岁,平均年龄(63.5±2.5)岁;另外200例西医组男性118例,女性82例,年龄在51~78岁,平均年龄(64.3±2.5)岁。中医组和西医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并发症以及临床变现等各方面影响数据对比的病例标准差异均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中医组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法。首先采用祛风通络化痰汤为主的中药,进行活血通络治疗。基本处方为自创的龙蛇汤:地龙15g乌稍蛇15g,水蛭5g,山楂15g僵蚕12g,川贝10g,当归12g,川芎10g,桃仁12g,红花12g,黄芪30g,桑寄生20g。具体服用方法为用水煎熬汤药,1剂/d,分早晚2次服用[1]。服用过程中,可以依据患者的情况适当调整草药成分,随症加减。其次,利用中医的针灸发对缺血性中风进行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取穴:百会、曲池、环跳、后溪、尺泽、外关、太冲、合谷、内关、髀关、大椎等穴位,集中选用督脉及手阳明经、手足少阳经、足太阳经四条经脉。使用26号毫针,则可以在进针行针的过程加以平泻平补法进行,得气后留针25min左右的时间。
西医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患者主要服用氯吡格雷、尿激酶、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和甘露醇[2]。患者的情况不同,则还需要依据病情,对患者采取争取的方案进行治疗。
两组患者均治疗15d的1个疗程,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效果。
1.3疗效判定 依据相关的缺血性中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100%,0级病残;疗效显著: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89%,1~3级病残;有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小于18%,则无效;出现恶化情况则功能缺损评分增加。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疗效显著+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以(x±s)表示,并采用x2以及t检验[3]。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和治疗效果比较 中医组的总有效率为98.0%远远高于西医组总有效率的85.5%,数据差异十分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将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 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组治疗前后、西医组治疗前后、治疗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NIHSS、ADL评分均有有显著差异;说明中医组和西医组用药均可显著改善NIHSSADL,以中医组为优。见表2。
3讨论
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极易发生的一种急性疾病,患者常伴随昏迷、半身不遂、上下肢麻木、面瘫等临床症状。这种病的复发率、致死率以及致残率都非常高,严重危害人们的日常生活,给患者以及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有效治疗缺血性中风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依据最新数据统计显示,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患者的数量在逐年递增[4]。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西医治疗方法有支持疗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