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pdf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中医药;综述
中风病,为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顽症之首,
历来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缺血性中风主要是脑动
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所致,它具有发病率
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中医理论对缺
血性中风有独特的认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
又颇具优势,建立了针对性强、简便、有较好疗效
的治则治法。其总体思路为“以法立方,随证加减”。
现将近几年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研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立论侧重点不同,大体有以下几种认
识:①风:中风之“风”有内外之别,唐宋以
前多以外风立论,坚持“内虚邪中”之外风说,
当今部分医家仍坚持这种观点,由于正气虚弱,
感受外邪,经脉痹阻,营卫失和,营气不能达于
外,则出现肢体麻木不仁,半身不遂。营气不能
达于内则神昏、舌强语骞等症。但是大部分医家
趋向于“内风”,即风非外来之风,而是由内所生,
即张景岳所说之“非风”,风之产生在于肝肾阴精亏
耗,阴亏于下,风动于上。②痰:痰浊凝脉,气血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不畅,痹阻脑脉,神机失用,是缺血性中风的基
本病机,同时也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因素。痰浊
与瘀血密不可分,往往交互为患。一种情况是由痰致
瘀,由于脉内痰浊黏凝、气血不畅,最后痰瘀互
阻;一种情况是因瘀致痰,痰由瘀生,瘀血阻
碍津液敷布,津凝为痰。③瘀:血行不畅、痹阻脑脉
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病机,亦为现代研究所证实,血
瘀贯穿于缺血性中风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往往与气虚、
痰阻、肾虚相兼为患而成气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和
肾虚血瘀证。④火(毒):主要指内生之火,则七情
一
六欲刺激心肝火旺,或生活失调,烦劳过度,虚火内
生,阴虚火旺,气血上逆犯脑,震扰脑络,发为中风。
一则由痰瘀互阻而中焦壅滞,升降失常,肝失疏
泄,气郁化火,邪热风火充斥三焦,痰浊化热
腑气不通。再者,脑脉痹阻日久,血瘀痰生,热结毒
生,毒损脑络,损伤脑之神机,神经失治而生缺
血性中风。⑤虚:主要指肾虚。本病多发于中
老年人,中老年人肾脏渐亏,或高年多病,久病
及肾,肾虚则脏腑功能活动渐衰,致气血亏虚,
血流滞缓而为瘀。肾虚气化失职,聚湿成痰,最
后形成肾虚血瘀痰阻,发为中风。
2治疗方法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2.1驱风活络法本法在唐宋以前被列为中风的
基本治疗法则,后来随着“内风”学说的兴起和
对中风病理认识的深化,驱风活络法的运用受到一定
的限制,但是部分医家采用此法治疗缺血性中
风,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方用续命汤,药用
麻黄、桂枝、石膏、杏1-、人参、甘草、当归、
川芍、干姜。
2.2化痰通络法痰作为脏腑功能失调的一种病
理产物,反过来又是导致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理因
素,其地位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化痰通络法
的作用在于清除体内的无形之痰,以使气血通
畅,脑神得养,四肢百骸得充,脏腑功能恢复正
常,方用涤痰汤加减:茯苓2og,半夏lOg,竹茹lOg,
菖蒲lOg,胆南星lOg,僵蚕lOg,全蝎lOg,橘红
12g,枳实12g,钩藤12g,豕希莶草30g,甘草6g。
或用化裁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