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2第十五章财政政策.ppt

发布:2017-02-15约5.36千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五章 财 政 政 策 第一节 财政政策概述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 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第四节 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经验 (一)“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这是第一阶段,改革初期(1979年——1987年)。这一阶段,从总体上来说,执行的是“双松”政策,也就是“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在改革初期,整个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力和生产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双松”政策,财政方面减少税收、扩大政府支出规模,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银行方面,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从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这样社会总需求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张起来,推动闲散资源的运转,扩大就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 (二)“双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这是第二阶段,(1988年——1997年)。1987年以后,由于经济中不存在足够的闲散资源,“双松”政策注入大量的货币,则会导致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在这一阶段,中央银行体制建立,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得到确立;并且过度投资、经济过热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此时,将政策调整为“双紧”,即“紧”财政政策与“紧”货币政策。在“双紧”政策模型下,财政方面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货币方面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息率来压缩货币供给量。这样社会总需求在短时期内得到迅速收缩,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急刹车,实现了软着陆。 (三)“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这是第三阶段,(1998年——2002年)。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过去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转变为治理通货紧缩。中国在这个特殊的反经济周期波动时期实行了“双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方面通过支出和税收政策刺激需求,主要表现为不断扩大国债发行、增加政府支出以及对部分企业实行减免税收的政策。包括加快“税费改革”制度;提高某些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1998年向国有商业银行发放长期国债,增加配套贷款,定向用于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1999年进一步扩大其调控力度,大幅度增加职工工资等。货币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增强企业投资的信心。两大政策的有效配合使国民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阴影。 (四)“双稳”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这是第四阶段,(2003——2007年)。在经历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之后,将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维持宏观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两政策都应该是稳健的。财政方面表现为,降低财政政策“积极度”、缩减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等等; 尽量减少在一般性竞争领域的投资同时适度放松对基础性、公益性等项目的投资,适度增加财政在社会保障领域等的转移支付水平。货币方面则十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加大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力度和八次调整利率。“双稳”的宏观经济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它推进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对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起到了积极的成效,有效的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双稳”“货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这是第五阶段,也是现阶段,(2007年底至今)。经历连续四年的两位数经济增长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形式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从07年3月份的3.3%上扬到07年10月份的6.5%。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持续加快上涨,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基本走势。08年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7%。其中,城市上涨8.5%,农村上涨9.2%;食品价格上涨23.3%,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10.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1月份上涨2.6%。 15.1 Introduction of fiscal policy 15.2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fiscal policy and the effect 15.3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fiscal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 15.4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fiscal policy in China 第一节 财政政策概述 一、什么是财政政策 the definition 二、财政政策主体 the subject 三、 财政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