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分析名词解释.doc

发布:2015-10-03约1.86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指示电极:是电极电位值随被测离子的活(浓)度变化而改变的一类电极 参比电极:是在一定条件下,电位值已知且基本恒定的电极 液接电位:在两个组分不同或组成相同而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互相接触的界面间所产生的电位差 酸差:是指用PH玻璃电极测定PH1的溶液时,测得的PH(即读数)大于真实值而产生的正误差 钠差:是指用PH玻璃电极测定PH9的溶液时,测得的PH(即读数)小于真实值而产生的负误差 不对称电位:当阿尔法外等于阿尔法内时,即玻璃电极内膜、外溶液的PH相等时,希格玛膜应等于,但实际上希格玛膜并不等于零,仍有1~3MV的电位差 直接电位法:是选择合适的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浸入待测溶液中组成原电池,通过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根据Nernst方程直接求出待测组分浓度的方法。 电位滴定法:是根据在滴定过程中电池电动势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的一类滴定分析方法 吸光系数: 是物质的特性常数,表明物质对某一特定波长光的吸收能力 摩尔吸光系数(ε):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质量浓度为1%,厚度为1cm的吸光度用Em标记 百分吸光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质量浓度为1%厚度为1cm的吸光度 助色团:是指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当他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或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一定,并使吸收强度增强 发色团:是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贝塔-贝塔*或n-贝塔*跃迁的基团,即能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蓝(紫)移:是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红移:是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剂改变等 ,使吸收峰向波长方向移动的现象 K带:相当于共轭双键中贝塔—贝塔*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峰,其特点是摩尔吸光系数值一般大于10四次方,为强带 R带:由n—贝塔*跃迁引起的吸收带,是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是弱吸收,其摩尔吸光系数数值一般在100以内 B带:是芳香族(包括杂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荧光:是物质分子接受光子能量被激发后,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基态时发射出的光 激发光谱:表示不同激发波长的辐射引起物质发射某种一波长荧光的相对效率 荧光光谱:表示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种波长组分的相对强度 拉曼光: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在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同时,光子与物质分子发生能量的交换,光子把部分能量转移给物质分子或从物资分子获得部分能量,而发射出比入射光稍长或稍短的光 瑞利光: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弹性碰撞时,不发生能量的交换,仅仅是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基频峰:是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由振动基态V=0跃迁至第一激发态V=1时,所产生的吸收峰 特征峰:物质的红外光谱是其分子结构的客观反映,谱图中的吸收峰对应于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形式 相关峰:是由一个基团产生的一组相互具有依存关系的吸收峰 红外非活性振动:不能引起偶极距变化的振动 不饱和度: 屏蔽效应:绕核电子在外加磁场的诱导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使原子核实受磁场强度稍有降低 化学位移: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不同 磁各向异性:物体中相对于一个给定参考系的各不同方向上,物体具有不同磁性的现N律):由C、H、O组成的化合物,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为偶数;由C、H、O、N组成的化合物,含奇数个N,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是奇数,含偶个数N,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是偶数 分子离子:化合物分子通过某种电离方式,十区一个外层价电子而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 亚稳离子:离子(m1+)脱离离子源后并在到达质量分析器前,由于其内能较高或相互碰撞等因素,在飞行过程中可能发生裂解而行程低质量的离子m2这种离子的能量比在离子源中产生的m2+离子能量小,且不稳定 吸附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表面吸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即吸附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即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别,或选择性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空间排阻色谱: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或渗透系数的大小而进行分离 分配系数: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浓度比 容量因子:又称质量分配系数,即达到分配平衡后,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 化学键合相是利用化学反应通过共价键将有机分子键合在载体(硅胶)表面,形成均一、牢固的单分子薄层而构成的固定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