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仪器分析.doc
仪器分析:以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来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以及化学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由于这类分析方法需要比较复杂且特殊的仪器设备,故称之为仪器分析。
化学分析:利用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类分析方法。
标准曲线: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
检出限: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低量(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
内标法:将一定量的纯物质作为内标物加入到准确称量的试样中,根据试样和内标物的质量以及它们的色谱峰面积求出被测组分的含量。
发色团:含π键的不饱和基团,能吸收紫外可见光,产生n→π*、π→π*跃迁的基团。
助色团:含杂原子的饱和基团,本身在紫外和可见光区无吸收,但能使生色团吸收峰红移,吸收强度增大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红移:向长波方向的移动叫做红移。
蓝移:向短波方向的移动叫做蓝移。
增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增大的效应称为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减弱的效应称为减色效应。
色谱法:一种重要的分离方法,混合物在流动相的携带下通过色谱柱与固定相发生作用按一定顺序分离出几种组分的方法。
气相色谱法: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法
液相色谱法:以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法
梯度洗脱:在一个色谱分析周期内,不断改变流动相配比、极性、PH、离子强度,以达到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凝胶色谱:利用某些凝胶(固定相)对分子大小,形状不同的组分所产生的阻滞作用不同而进行分离。
标准偏差:峰高0.607倍处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半峰宽Y1/2:峰高1/2处的色谱峰宽度。
分配平衡: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所达到的平衡叫做分配平衡。
程序升温: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柱温随时间由低温向高温作线性或非线性变化,以达到用最短时间获得最佳分离的目的。
共振线:原子收到外界能量激发时,其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线称为共振吸收线。
费米共振:当泛频峰与某基频峰位相近时,由于相互作用产生强吸收带或发生峰的分裂。
振动耦合:
线状光谱:原子光谱基于测量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特征谱线的吸收程度而建立的分析方法。
锐线光谱:是指能发射出半宽度很窄的辐射线的光源。(为了测定待测元素的极大吸收而使用待测元素制成的光源。)
气固色谱:是用多孔性固体为固定相,分离的对象主要是一些永久性气体和低沸点的化合物。但由于可供选择的固定相种类少,分离的对象不多且色谱峰容易产生拖尾,因此实际应用较少。
气液色谱:固定相是用高沸点的有机物涂在惰性载体上。由于可供选择的固定液种类多,故选择性较好,应用广泛。
程序升温的优点:兼顾高、低沸点组分的分离效果和分析时间,使不同沸点的组分基本上都在其较适合的温度下得到较好的分离。
原子化器主要有火焰原子化器、石墨炉原子化器和低温原子化器三类。
色谱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色谱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影响分离及柱效的因素与提高柱效的途径,柱效与分离度的评价指标及其关系。
组分保留时间为何不同?色谱峰为何变宽?
答:组分保留时间: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控制(组分和固定液的结构与性质)
色谱变宽: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控制(两相中的运动阻力,扩散)
两种色谱理论: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色谱分离度:定义为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底宽总和一半的比值。
影响分离度的因素:
保留值之差—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
区域宽度—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
化学分析:ChemicalAnalysis
仪器分析:InstrumentalAnalysis
液-液分配色谱:liquid-liquidpartitionchromatography
液-固分配色谱:liquid-solidabsorptionchromatography
纸色谱:paperchromatography
薄层色谱:thinlayerchromatography
柱色谱:columnchromatography
离子交换色谱:ion-exchangechromatography
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
气相色谱法:GasChromatography
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absorptionSpectrophotometry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Ultraviolet-visibleSpectroscopy
红外吸收光谱法:infraredabsorptionSpectroscopy,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