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射线检测工艺规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编号及版本: 修定日期: 编制: 程序名:压力容器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批准: 审核: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规定了射线人员资格、器材设备、焊缝表面要求,步片编号钢印标记及标记带,检查比例及合格级别,透照方式及一次透照长度、贴片屏蔽对位、曝光,暗室处理与干燥,底片象质,评片程序和评片环境,资料整理归档。
本守则适用于对接焊缝射线照相法,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焊或气焊。
2.引用法规和标准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JB4730-2005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ASME 第V卷
ASME 第VIII卷
API 6D
3.人员资格
3.1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必须培训取得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检测人员证书”,才能担任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
3.2 无损检测质控责任人由具有RT、UT II级的无损检测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评片、出具无损检测报告由具备II级资格人员签发,无损检测系统质控责任人审核。
4.焊缝要求
4.1 焊缝应符合GB150-1998标准规定进行验收。
4.2 焊缝验收按ASME VIII 第1分篇附录12进行
4.3 对于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中的影像,容易引起掩盖焊缝中的缺陷或互相混淆的,有权提出退回,车间作修整。
5.器材设备
5.1 选用2005定向机、2505周相机对备检工件应有足以达到的黑度及灵敏度的射线能量,但一次使用能量不一超过额定值的90%,最大曝光的时间夏天一次不宜超过4.5分钟,冬季一次曝光不宜超过7分钟。
5.2 增感屏选用双面铅箔增屏,前屏0.03mm,后屏0.1mm,增感表面应平滑,清洁、无垃圾、污染、擦伤、麻点等缺陷。
5.3 暗袋应选用由适当材料制成的,要求柔软易弯曲。
5.4 观灯片最大亮度应不小于100000cd/m2,且观察的漫射光亮度应可调。对不需要观察或透光量过强的部分应采用适当的遮光板屏蔽强光。
5.5 象质计选用线型象质计。
5.6 胶片应用天津III型或性能相类似的工业X光胶片(微粒、中速、高反差非增感型)。
6.布片、编号、钢印标记及标记带
6.1 100%摄片,将内外焊缝按需摄片数以确定每张底片长度,应布片张数的位置,进行划线编号。
6.2 局部检测,先将每条焊缝按100%摄片的要求等分编号,然后优先抽查“丁”字部位,不足部位在焊缝上任抽,片子编号即可根据100%摄片的编号进行。
6.3 布片规定
6.3.1 纵缝透照,面对焊缝片中定位,中心标记敲在上侧,顺序从左到右(即通常的左手定位法)。
6.3.2 环缝布片起使点尽可能在“丁”字缝处,且位于同一基准上,以人站在起始环缝端,面向设备顺时针方向依次布片。
6.3.3 拍片后必须做出与实物相一致的布片定位图,注明个拍片的部位及尺寸。
6.4 焊缝代号规定
6.4.1 产品焊缝号应与产品焊缝分布图相一致。
6.4.2 产品试板应在焊缝编号前加S标示。
6.4.3 焊接工艺评定试板应与焊接工艺评定编号相一致。
6.5 摄片代号
6.5.1 返修片代号以“R”表示,一次返修为“R1”,二次返修为“R2”,三次返修为“R3”。
6.5.2 返修增拍代号以“Y”表示,返修增拍片代号放置于片号后。
6.6 检测铅印:每张片都应在筒体上打上清晰可认得铅印标记,焊缝号及底片号。
6.7 标记带
6.7.1 为保证每张射线底片与工件被检部位始终可以对照,必须使用标记带,在透照中应将铅质识别标记和定位标记与被检区域同时透照在底片上。
6.7.2 标记带上的识别标记应包括零、部件编号、焊缝代号(纵缝、环缝或封头拼缝等),底片编号,定位标记包括中心标记( 横箭头表示片号方向,纵箭头指向焊缝)和搭接标记(为抽查的有效区段标记)。象质计应放在有效评定区1/4处,粗丝向里,细丝向外。
6.7.3 各种标记离焊缝不得小于5mm。
7.检查比例及合格级别
7.1 一类容器RT ≥20% 不低于III。
7.2 二类容器检测比例、合格级别按图纸要求。
7.3 局部检测的焊缝抽查比例,每条焊缝不得低于20%,经抽查在检测部位发现超标缺陷时,应在检测的缺陷部位,延续增拍,增拍比例为该焊缝长度的10%,如仍不合格,则应对该条焊缝全部检测。
7.4 必须检测部位
7.4.1 筒体纵环风较差部位、筒体与封头连接部位、封头拼接焊缝和筒体环缝交叉部位。
7.4.2 焊缝开孔中心两侧不少于1.5倍开孔直径内的焊缝。
7.4.3 被补强圈、支座、垫板等所覆盖的焊缝。
7.4.4 “丁”字缝部位。
8.透照方法及一次透照长度
8.1 本工艺透照方法选用AB级。
8.2 透照规范见附录一。
9.贴片、屏蔽、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