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城市停车体系发展战略以北京为例.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会2005年论文集
我国大城市停车体系发展战略
——以北京为例
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钱林波杨涛於昊
停车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汽车快速增长与现代居民的
出行需求无不与停车发生紧密的联系。正是这种爆发式增长的停车需求对我国城市的社会经济、
交通体系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而深远的影响。
1 大城市停车发展背景
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小汽车的快速进入家庭,个别经济发达的城市达到了小汽车初步普
及的阶段。以北京为例,2003年末全市机动车突破212万辆,其中民用小汽车就达到128万辆。
北京市正以11.8%的机动车和18%的私人小汽车的年增长速度快速增长。机动车特别是私家车
的爆发式增长使北京市超前中国任何其他城市领先进入汽车化初步普及阶段。
与小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小汽车的出行使用率也在不断上升。北京市完成第二个
100万辆机动车的增长过程,仅用了六年半的时间;而北京市的小汽车出行比例也同步从约5%
跃升至目前的23%,达到了国际城市小汽车普及阶段的出行使用率,且仍有快速上升的趋势。
老城更新改造、功能提升与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扩大,使得停车矛盾加剧和空间外延。
长期以来,小汽车作为“奢侈品”的地位和象征,使人们对迅猛发展的小汽车进入家庭的
趋势估计严重不足。而如今小汽车作为许多人的生活必需品,对小汽车的拥有、使用期望值的
增长不断攀升。
停车是车辆出行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基本车位的巨大缺口和公共车位的不
足以及车位管理使用的不当,使停车问题不仅仅是交通问题,同时也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问
题。
过去的二十年间,政府对小汽车快速进入家庭的进程和影响估计不足,重“动态”轻“静
态”,没有及时将停车纳入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范畴,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战略导向
上和战术应对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偏差。
2 大城市停车发晨的基本状况
2.1车辆快速增长,停车需求激增
机动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私人小汽车的飞速发展,在引发严重的动态交通供需矛盾与问
题的同时,也对静态的交通设旆供应产生巨大的需求,其直接表现为汽车进入家庭对基本停车
需求的激增和小汽车在日常工作、生活出行中的广泛使用对公菇车位的需求。
2.2车位供应历史欠帐,车位供应发展速度缓慢
从停车位供应角度看,城市的停车设施供应明显滞后于车辆发展的停车要求:停车设施建
墁历史“欠帐”多,建筑物停车配建车位和社会公共停车位的供应总量发展速度缓慢。停车位
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会2005年论文集
与机动车保有量之比严重失衡。以北京为例,全市停车位的数量只有各类客货机动车拥有量的
69%。而根据国际经验,城市的机动车拥有量与停车位之比瘦达刘1.2-1.5左右。根据有关部门
统计,北京市区的居住小区夜间约有27%的车辆处于“有车无位”状态;居民也只能抱着对车
辆只求可停,对车位不求永久的态度。94年以后,尽管北京市实行了建筑物停车设施配建标准,
但实际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商业性公共建筑泊位仅达到配建指标的30.97%,非商业性公共建
筑泊位仅达到配建指标的44.16%;客货运输系统、汽修服务行业等缺少基本的经营条件。城八
区800多家出租汽车公司拥有5.7万辆车,只有不足10%的出租车夜间停在公司停车场内。公
共汽车也有相当一部分占用道路停放;货运车辆夜问基本是占用公共空间和道路停放。
2.3停车设施使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在停车设施的总体构成中,单位大院和居住区的停车设施占有较高的比重。例如北京市的
单位大院停车设施占总车位的比例为34%、居住区车位占总车位比例为34.1%,两者相加比例
高达68.1,但是这两类停车设施的泊位使用率却普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大院、小区拒绝
外来车辆的停车要求,仅仅为本单位、本社区的车辆提供服务,导致大量的停车位得不到充分
利用,特别在夜间,一些单位大院院内车位空闲、院外乱停乱放的车辆随处可见。导致严重的
资源浪费。
由于停车收费价格存在差异,加上车辆停放方便程度不同,在同一个地区,地面停车场拥
挤排队、地下停车库零零散散;路内停车场超额运营,路外停车场停放不足:结果导致一方面
停车矛盾依然突出,另一方面大量的车位空闲得不到合理使用。以北京王府井、西单两大商业
中心为例,当地下车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