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临床微生物室的角色.ppt

发布:2017-05-24约9.21千字共5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分析 患者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但手术时间超过一年,病原体应以链球菌科细菌常见,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等亦可见,但此前治疗方案覆盖了前述病原体,因此考虑: 剂量(患者体重80kg)、疗程不足,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MIC值≥2mg/L→加大改美罗培南1g q6h, 停万古霉素、予利奈唑胺; 真菌等少见病原菌? →复血培养,查G试验、GM试验; 按以上方案治疗5天,主管医生电话告知高热、寒战无改善, G试验值2000,咨询下一步诊疗方案: 病原菌念珠菌属(可能大),曲霉(较少见),假阳性? 催促实验室完成GM试验; 建议立即加米卡芬净150mg vgtt qd(念珠菌属感染首选,价格相对便宜); 分析 2天后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 赫然发现转院前未用米卡芬净; 急症手术(清创、换瓣、换主动脉)9小时; GM试验1.7; 建议立即加米卡芬净150mg vgtt qd+伏立康唑; 治疗中: 出现腰椎播散病灶; 预后: 切除组织培养为烟曲霉,手术病理提示真菌感染; 联合治疗后6周(3W体温正常); 单用伏立康唑口服6周,腰椎病灶消失; 点评 经验与教训: 熟悉流行病学; 重视病原学检测; 走一步、看两步,为可能的治疗失败留后手; 与实验室的沟通极为关键,本病例中实验室为临床的艰难决策作了有力支持(血清学、培养、病理) ; 必要的果断; 病例十 患者男性,56岁,贲门癌手术后1月余,术后持续高热,术后并发肺炎,经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等治疗,近期咳痰减少,但体温进一步上升,最高40.5℃,血常规WBC21.8×109/L,N96%,胸片提示“两肺炎症有所吸收,双侧少量胸腔积液”。问:⑴应对诊疗作何检讨?⑵尚要进行哪些检查?⑶如何调整治疗方案? 分析 重新考虑诊断:是否还有其他感染? 患者有静脉导管 静脉营养 高度怀疑血流感染 既往抗菌谱未覆盖MRS等G+球菌 检查:血培养 调整治疗:保留亚胺培南 加用万古霉素 拓宽视野,思路不被已有发现局限、迷惑 其他例子:肝脓肿有时仅有呼吸道症状 病例十一 患者女性,53岁,因“尿频、尿急、腰痛、寒颤伴发热3天”就诊,体温最高达39.6oC,查血常规:WBC 15.5×109/L,N 86%;尿常规:WBC100-150/HP。入院后予头孢噻肟2g bid 治疗,3天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但体温持续正常8天后又趋上升,最高达40 oC,查血常规WBC3.5×109/L,N 73%,E10%,尿常规:WBC5-10/HP。请问:⑴是何原因造成体温正常后又升高?⑵如合理处理? 分析与点评 药物热,依据: 体温先降后升 血常规白细胞下降至正常或更低,嗜酸粒细胞升高 治疗合理 尿常规提示尿感缓解 用药时间在7-10天左右 根据经验该患者感染反复可能性小 处理:停药 多向思维很重要 患者女性,30岁,因“发热3周”就诊,既往有风心、二尖瓣狭窄病史;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3.5× 109/L,N 90%, Hb9.2g/L;心超发现二尖瓣赘生物。血培养2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纸片药敏:青霉素R,苯唑西林 R,红霉素R,克林霉素R, 环丙沙星R,庆大霉素R,万古霉素R ,利福平S。临床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主管医师困惑于细菌高度耐药请会诊指导用药。 病例十二 点评 要求重复培养与药敏试验: 国内尚无经证实VRSA(尽管不少耐药监测报告存在 VRSA ), VRE少见 ; 万古纸片扩散差,导致误差,耐药株必须经MIC或E-test确认; 全球至今仅发现14株VRSA,多有万古霉素反复应用史; 临床微生物工作者应明白一些结果的意义和分量,不可犯这种低级且吓人的错误; 患者系社区感染,VRSA可能极小;按MRSA处理,予万古霉素+利福平; 病例十三 患者女性,35岁,体检发现尿常规WBC300/mm3,接受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多种抗菌药物治疗3周无改善,遂到我科门诊就诊。经反复追问病史,患者否认有尿路刺激症,相应体征亦阴性。 如何进一步诊治? 分析 发现既往尿常规还有上皮细胞升高(50-80/mm3); 询问患者发现所留尿标本非中段尿; 瞩患者清洁局部后留取中段尿,尿常规报告正常; 排除尿路感染,瞩患者妇科就诊排除阴道炎; 点评: 细节极其重要; 需要确保标本合格(不仅仅是微生物学标本); 医生不仅要准确诊断疾病,还要善于排除疾病; 临床医师对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期望与建议 积极与临床沟通: 实验室与临床是2个密切相关环节,各有其局限; 微生物检测结果应与临床其他信息(病理、影像学、治疗反应等)相印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