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糖类基本知识总结.ppt

发布:2017-05-07约4.94万字共10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糖类代谢 目的要求: 在了解糖类及其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糖代谢的各种途径以及生物氧化的过程。重点掌握糖酵解(EMP)途径、三羧酸(TCA)循环以及糖异生途径,及其各自的生理意义。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糖类及其功能 第二节 葡萄糖在体内如何变化 第三节 糖原在体内如何变化 第四节 血糖及血糖调节 第五节 生物氧化 第一节 糖类及其功能 一、糖的概念 化学概念: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碳水化合物:Cn(H2O)m 例外:鼠李糖 C3H12O5 乳酸 C3H6O3 二、糖的分类 1、单糖:不能被水解称更小分子的糖。 2、寡糖:2-6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 3、多糖: 均一性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不均一性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肝素等 4、结合糖(复合糖):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等 三、糖的生理功能 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 作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 作为其他生物分子合成的前体 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 第二节 葡萄糖在体内如何变化 (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的无氧分解 二、糖的有氧分解 三、磷酸戊糖途径 四、糖异生作用 一、糖的无氧分解 (一)定义 糖在无氧的条件下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又称为糖酵解(EMP途径) 反应部位:细胞液(胞浆) (二)过程 第一阶段:己糖磷酸化 第二阶段:糖的裂解 第三阶段:产能和丙酮酸的生成 第四阶段:还原(乳酸的生成) 第一阶段: (1)1,6-二磷酸果糖的裂解 (2)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 磷酸己糖的裂解 (1)1,3-二磷酸甘油酸的生成 (2)高能磷酸基团的转移 (3)3-磷酸甘油酸异构为2-磷酸甘油酸 (4)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生成 (5)丙酮酸的生成 自发反应 第四阶段: 丙酮酸还原生成乳酸 糖酵解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的磷酸化 葡萄糖 糖酵解的反应特点 1、整个过程无氧参加; 2、三个限速酶; 3、从葡萄糖开始净生成2分子ATP, 从糖原开始净生成3分子ATP; 4、一次脱氢反应的辅酶为NAD+, 生成的NADH+H+中的2H最后又交给丙酮酸生成了乳酸。 EMP途径化学计量和生物学意义 (一)定义 葡萄糖在有氧的条件下彻底氧化生成CO2、H2O和大量ATP的代谢过程。 反应部位:细胞液和线粒体 (二)过程 第一阶段:丙酮酸的生成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丙酮酸的生成(在细胞液中进行) 丙酮酸的去路 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在线粒体中) 定义 反应从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为开始,最终以生成草酰乙酸而为循环, 三羧酸循环的反应部位 线粒体基质 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 (1)缩合反应 (2)柠檬酸异构化生成异柠檬酸 (3)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 (4)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5)琥珀酰CoA水解生成琥珀酸 (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7)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 (8)草酰乙酸的再生 —C~SCoA+ (2)柠檬酸异构化为异柠檬酸 (3)异柠檬酸生成α-酮戊二酸 (4)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反应 (5)琥珀酸的生成 (6)延胡索酸的生成 (7)苹果酸的生成 (8)草酰乙酸的再生 反应特点 需氧 不可逆:三个限速酶 两次脱羧、四次脱氢(三次受体是NAD+, 一次是FAD)、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共产生12molATP 无量变,只起推动作用 生理意义 淀粉、糖原 葡萄糖 三脂酰甘油 甘油、脂肪酸 乙酰 蛋 白 质 氨基酸 葡萄糖完全氧化产生的ATP 三、 磷酸戊糖途径 (一)定义: 从6-磷酸葡萄糖开始,不经EMP和TCA,直接将其脱氢脱羧为磷酸戊糖,磷酸戊糖再经重排最终又生成6-磷酸葡萄糖的过程,或称为磷酸己糖旁路途径,简称HMP途径。 反应部位:细胞液 (二)过程 第一阶段:氧化阶段 第二阶段:非氧化分子重排阶段 第一阶段:氧化阶段 (2)水解反应 (3)脱氢脱羧反应 第二阶段: 非氧化的分子重组合阶段 (1)异构化反应 (2)转酮醇反应 (3)转醛醇反应 (4)转酮醇反应 (5)异构化反应 磷酸戊糖途径的两个阶段 磷酸戊糖途径的总反应式 (三)磷酸戊糖的生理意义 1、是体内利用葡萄糖生成5-磷酸核糖的唯一途径 2、NADPH的生成及其功用 3、实现某些单糖间的转变 一、定义: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二、糖异生的部位:主要在肝脏,其次是肾脏 三、糖异生过程: 丙酮酸羧化支路 1,6-二磷酸果糖逆转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