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职业决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职业决策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决策类型和决策的影响因素,思考并改进自己的决策模式。引导学生将决策技能应用于学业规划、职业目标选择及职业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做起了选择题,当我们踏出脚步,就意味着选择已经开始。人生处处有选择,人生时时有选择,我们一生就是一段无数次选择串联起来的旅程。对于学生来说,高考后面临专业的选择,毕业时面临职业的选择。那如何做好这些选择,则是我们一直以来探求的路径和策略。
一、职业决策的定义
职业决策是指在面临职业选择决策时具有导向性的方法。在具体的职业选择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希望找到一份与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相当的职业。
二、职业选择的策略
(一)探索性策略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职业选择并不一定要一锤定音或从一而终,也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当前选择的职业最适合自己且终生不变。
(二)重点把握策略
重点把握策略主要包括以专业或以工作为重点这两个维度。
在选择职业时,人们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一般说来,当职业与个人的理想、爱好、个性特点、专业特长最接近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容易被激发出来。
职业岗位,是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上每一个职业岗位的出现,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因开矿的需要,才有人从事矿业;因航海的需要,才有人从事造船业;因交通的需要,才有人制造车辆。如果没有社会的需要,就没有职业分工,也就没有职业岗位的选择。
(三)稳定性策略
青年大学生应从客观现实出发,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对职业岗位的需求做出客观分桥,再将个人的职业意愿、自身素质与能力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充分估计自己能否胜任某项职业的要求,认真评价个人的职业意愿可能性,即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和定位,然后,综合运用择业策略进行决策,选好职业发展方向,把握住那些极具发展前景且可能摈肩而过的机会。
三.职业决策的原则
(一)客观原则
一是要考虑个人素质条件状况,要把个人的职业意愿和自身素质相联系。二是要考虑社会需求的可能性。三是要基于现实的选择。
(二)主动原则
1、积极准备就业条件
求职者要积极准备就业条件。其一,留心搜集各种职业知识和用人信息;其二,到职业介绍机构进行咨询,了解就业情况,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其三,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为就业创造专业、职业素质条件;其四,准备好求职信,做好应聘、面试的心理与形象等方面的准备。
2、主动就业
求职者一是要主动与可能招聘人员的单位进行联系,“毛遂自荐”;二是要主动求得父母兄长、同学老师、同事朋友的各种帮助,善于在市场经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多方面开拓门路;三是要主动开拓就业岗位,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既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解决自己的职业生活道路,也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三)比较原则
一是要将个人和岗位进行相互比较,比较岗位对人的要求和人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否协调一致。二是要对几个职业进行比较。
(四)主次原则
选择职业标准的主次;职业需求条件的主次;哪些是现实的、哪些是幻想的;哪些合理、哪些过分;职业决策要抓住主要的、现实的、合理的条件,抛弃次要的、幻想的、过分要求的因素;死抱着一些次要的、不切实际的条件不放,非面面俱到不可,那只能丧失很多就业机会而难于实现就业,甚至错过真正的好职业。
第二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则和程序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四大准则
在职场上,很多人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时,茫然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清楚知道进行职业选择时所要遵守的准则,从而让规划合理可行,符合自身实际。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应该遵守如下准则:
1、择己所爱
从事一项你所喜欢的工作,工作本身就能给你一种满足感,你的职业生涯也会从此变得妙趣横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之母。
2、择己所长
任何职业都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能力条件。
3、择世所需
社会的需求不断演化着,旧的需求不断消失,新的需求不断产生。
4、择己所利
职业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其目的在于追求个人幸福。
案例:S先生愿望的实现过程
S先生,1999年27岁时,弟弟从美国为他办好了某名校的MBA入学通知书,他在走与不走的犹豫中,使用以上方法对自己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经过整理顺序的各组答案如下:
1、我是谁?
2、我想做什么?
3、我能做什么?
4、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
5、我的职业与生活规划是什么
二、职业生涯规划程序
职业生涯规划程序包括:自我评估、环境评估、理想职业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制定实施方案、实施和评估与反馈等七个环节,如上图所示。
(一)自我评估和角色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