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运动控制与步态ppt.ppt

发布:2016-06-28约1.2万字共1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首先来认识一下我们身体进行的运动? 2)运动辅助区 正常情况下,机体必须在两个系统(锥体系、锥体外系)完整、且彼此配合下,才能完成任务复杂而有目的的随意运动。 脊髓损伤,属锥体系损害,在损伤平面以下失去随意运动。 Parkinson’s disease ,病变部位在黑质(属于锥体外系),由于肌紧张增强,关节活动僵硬,其随意运动也不能正常地完成。 临床常见的腱反射 脑卒中出现的异常姿势与脊髓对运动控制的关系 步态异常 减痛步态(antalgic gait)为疼痛引起的非正常步态模式 主要表现为步长缩短、疼痛下肢的支撑时间和对侧下肢的摆动时间缩短 步态异常 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步态异常 在脑瘫和脑血管疾病患者,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步态模式表现为下肢僵硬、划圈和拖步 剪刀步态是由于髋关节的过度内收引起的 慌张步态见于帕金森病 步态失用主要表现为宽基底步态、步长缩短和拖步 有感觉和平衡障碍的患者通常表现为步态不稳 划圈步态 步态异常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引起的步态异常 不正常的关节运动范围通常会引起一个或更多周围关节的代偿 任何原因的肌无力都最终会导致步态模式的异常 踝跖屈挛缩所致的膝过伸和躯干前倾 摆动中期垂足,反映了踝背伸肌的无力 无力的股四头肌导致了躯干的前倾 膝关节的屈曲挛缩导致了支撑腿的蹲伏步态 掌握:运动控制的概念及行走运动控制中步态的时空关系;行走过程中的关节运动学及肌运动学 熟悉: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反射 了解:运动控制的调节 学习小结 * 本章重点介绍了 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反射,运动控制的调节以及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控制。 在第一节中与运动相关的各层次的反射是本章学习的难点。 在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控制一节中,我们花了大量篇幅来介绍行走的运动控制。其中步态分析的时空参数、关节运动学、肌运动学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学习小结 动能和潜能 最大运动能量在双下肢支撑期(步态周期的5%~55%) 最小运动能量在支撑中期(步态周期的30%~80%), 潜能是指地心引力作用于身体重量和身体重心的高度时所产生的能。而动能由潜能补给 关节运动学 矢状面:关节的角旋转主要发生在矢状面 冠状面:重心旋转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髋关节和距下关节 水平面:研究很有限 关节运动学 矢状面运动 关节运动学——矢状面运动 骨盆在矢状面的运动 向前、后倾斜的范围是很小的(大约为2°~4°) 发生在髋部(骨盆与股骨间的屈伸)和腰骶关节(骨盆与腰椎间的屈伸) 骨盆在整个步态周期中的运动模式就类似两个完整波形的正弦波 骨盆的运动范围会随着行走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有屈髋关节肌明显挛缩的病人在支撑期的后半部分(步态周期的30%~60% )就会出现极其严重的骨盆前倾 关节运动学——矢状面运动 髋关节在矢状面的运动 正常行走时,髋关节大约需要30°的前屈和10°的后伸 运动幅度与行走速度呈正相关 有髋部活动受限的病人在行走时也许不会出现步态的偏离,这是由于骨盆和腰椎的运动可对减少的髋部运动进行代偿 关节运动学——矢状面运动 膝关节在矢状面的运动 当足跟触地时,膝关节大约屈曲5° 在步态周期的前15%,再屈曲10°~15° 之后膝关节逐渐伸直到几乎完全的伸直位一直到足跟离地(步态周期的40%) 膝关节开始屈曲,到达大约35°的屈曲角度时,足趾离地(步态周期的60%) 最大膝关节屈曲角度为60°,是发生在摆动中期开始时(步态周期的73%) 关节运动学——矢状面运动 踝关节在矢状面的运动 当足跟触地时,踝关节处于轻度的跖屈(0 °~5°) 在足跟触地后不久,足平放于地面 当胫骨前移越过支撑足时,踝背屈增加到10°(步态周期的8%~45%) 在足跟离地不久(步态周期的40%),踝关节开始跖屈,最大到15°~20°,一直到足趾离地 在摆动阶段,踝关节再次背屈到中立位以使足趾完全离地 关节运动学——矢状面运动 踝关节跖屈受限可能会导致前移推动力下降,也可能会导致步长缩短 如果由于跟腱挛缩导致支撑期不充分的踝背屈,可能引起不完全的足跟离地,导致“跳跃”步态 ,限制了身体的前移,步长也会缩短 患有马蹄足畸形的病人,以过度伸直的足趾行走,而足跟却不能触地,最常见于脑瘫患者 踝背屈受限也会影响摆动阶段的足趾离地。为了代偿,就必须增加髋或膝关节的屈曲 关节运动学——矢状面运动 第一跗跖关节在矢状面的运动 可进行轻度的跖屈和背屈,以便在行走时为足内侧纵弓提供灵活性。 关节运动学——矢状面运动 第一跖趾关节在矢状面的运动 足跟触地时,第一跖趾关节呈轻度的过伸位 从足跟触地后不久到足跟离地,第一跖趾关节处于相对的中立位 从足跟离地到足趾离地前,第一跖趾关节处于45°~55°的过伸位 在支撑阶段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