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科学概论复习资料.doc

发布:2017-11-22约1.6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历史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低调内部共享 名词解释: 史德章学诚在其史德篇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解释。他定义为“著书者之心术”,也就是史家作史能否忠实于客观史实、论断是否公正的一种品德。他认为“史德”更重要的还在于分清史家主观与历史客观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尽可能地如实反映客观史实尊重历史真相。 中国文化二周说 雷海宗认为一切过去的伟大文化都曾经过一度的发展、兴盛、衰败而最后灭亡。唯有中国文化独具两个生命周期从殷商时代至五胡乱华走完了文化的第一周,其后受了外来思想的刺激,从南北朝隋唐五代起至清末创造了文化的第二周。第一周之末有淝水之战,中国文化能否重获新生,顺利进入第三周,成败利钝全系于此次抗战,实在不能稍有懈怠,而致纵失良机。 史学革命(“拔白旗插红旗”运动) , 其宗旨是“ 求真” 。新历史考证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史学融汇中西的结果。新历史考证学的选题和研究动机与现实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历史考证研究成为五四时期以及五四以后的通史、断代史、专史等其他历史撰述的基础。贡献是科学精神与方法及扩展史料范围。根本缺陷:(1)以史料为历史本身。(2)以史学为自然科学而忽视史学自身的特点。(3)以个别或局部为对象,缺乏对历史的理论或宏观阐释。 4.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答:一、1919—193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时期。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史学要论》;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李达的《现代社会学》为代表作。大体上确认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学说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 二、1930—1941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时期。1930年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以及后来的《中国社会史纲》;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等都是主要奠基之作。此时期,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全面展开。吕振羽、翦伯赞、邓拓等人,在进一步论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确认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序列中的某一阶段在东方或中国社会的特殊表现。 三、1941—1949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时期。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等发表;郭沫若的《青铜时代》、《十批判书》,杜国庠的《先秦诸子概要》、《先秦诸子批判》,侯外庐的《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为重要代表作,近代史研究取得相应成果。它已经构筑起一个关于中国历史的认识体系。 简述兰克史学的特点与缺陷   特点:以实证性和经验性为主要特征。认为历史研究应限于政治和军事,研究对象应是历史上的精英人物。口号:“如实直书”   根本缺陷:A. 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忽视了政治和军事之外的丰富社会内容,把历史简单化、贫乏化了。同时将历史变为伟人传记而忽视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B. 研究方法过于强调文献考证和事实描述,实际上排斥了概括、解释和理论。C.忽视了历史认识论问题,把历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完全割裂,表现出机械的客观主义和自然主义立场,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的性质和忽视历史认识特点的缺陷。 简述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要点 (2)现代化的基础: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 (3)现代化的关键: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 (4)现代化的完成:社会理性化和世俗化。 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修撰国史,义在典实。自非操履贞白,业量该通,谠正有闻,方堪此任。”(唐高宗:《简择史官诏》) 材料二:“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 材料三:“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焏去其位。”(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对史家修养的认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