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 慢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 快 固体、液体、气体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位置 厚度 特点 地壳 莫霍界面以上 平均厚度17千米 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 地幔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2800多千米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 3400多千米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生物圈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2.3)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
温度由高到低是 DCAB 。 A B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 CDAB。
D C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 吹海风 夜晚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山坡增温强烈,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迅速冷却,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参看课本P31图2.5、2.6、2.7)
类型 成因 风向特点 高空大气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参看课本P34图2.10)
气压带 名称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压带 0°附近 热力作用 受热膨胀上升 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作用 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 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作用 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 温和湿润 极地高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作用 冷却下沉 寒冷干燥 风带 名称 风向 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 东北风 东南风 炎热干燥 中纬西风带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暖湿润 极地东风带 东北风 东南风 寒冷干燥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参看课本P37图2.13、2.14)
时间 亚洲大陆 太平洋 七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 一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 阿留申低压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季风环流(参看课本P38图2.15)
成因 风向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东亚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月西北 风
7月东南 风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月东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