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

发布:2018-07-06约4.93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五)多次用药C-T曲线 稳态浓度(steady state concentration, Css) 连续给药(约5 T1/2 )血药浓度按比例增加逐渐达到稳定水平(药物吸收速率与消除速率达动态平衡)。 坪值;平均稳态浓度(Css): Css=(Cmax+Cmin)/2 连续恒速或分次恒量给药时血药浓度先呈锯齿状上升,在5个半衰期后接近坪值(稳态血浓度),并在峰值与谷值间波动。 血药稳态浓度 意义:(1)疗效不好时调整给药的依据: 目标血药浓度(μg/ml)×现用剂量(mg/d) 调整剂量(mg/d)= 实测血药浓渡(μg/ml) (2)确定负荷剂量的依据:病情危急时即首次剂 量就能达到坪值浓度(po首剂加倍)。(ivgtt ×1.44) (3)制定理想给药方案的依据:快速、有效、安全的给药方法一般是每隔一个t1/2给半个有效剂量,并把首剂加倍。 轻松一刻 * 24 *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三节 药物的速率过程 第一节 药物跨膜转运 概念:药物依赖于膜两侧浓度差的转运。 1. 简单扩散: 脂溶性药物由高 低 2. 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药物由高 低 3. 滤过: 概念:是一种逆浓度(或电位)差跨膜转运。 常见有分子泵、离子泵,主要存在于神经、肾小管和肝C膜,对少数药物的转运较为重要。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ATP a 脂溶扩散 b 滤过 c 易化扩散 d 主动转运 e 膜动转运 (一)被动转运 (二)主动转运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规律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Definition 作用部位 结合 游离 储存部位 游离 结合 血浆 游离型药物 结合型药物 代谢物 吸 收 排 泄 药物转化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内排出? 问 题 吸收速度影响作用的快慢。 吸收程度影响作用的强弱。 它们主要取决于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与给药途径。其中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影响最大。 最快的是静脉注射,用于急救; 最常用的是口服给药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口服>皮肤 一、药物的吸收 (absorption) 1) 口服(per oral,po) 主要转运方式:脂溶扩散 主要部位:小肠上段 药物 理化性质:脂溶性↑、分子量↓→吸收↑ 制剂:溶解度↑崩解度↑释放度↑→吸收↑ (缓释剂,控释剂) *消化道血流量 机体 *消化道功能(胃排空,肠蠕动) *胃肠pH 首过消除(first-pass elimination) 影 响 因 素 C T 缓释剂 控释剂 首过消除:药物口服后,经肠粘膜和肝脏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过程。 ★ pH↑↓→[A-]↑↓→ ★pH↑↓→[BH+]↓↑→ 解离度↑↓→脂溶性↓↑ 解离度↓↑→脂溶性↑↓ →脂溶扩散↓↑ →脂溶扩散↑↓ HA (弱酸性) B (弱碱性) [A-] [B] ───=10 pH-pKa ───=10 pH-pKa [HA] [BH+] 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相反的酸碱环境下,解离度增加,脂溶性降低,扩散能力降低。 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相同的酸碱环境下,解离度降低,脂溶性增加,扩散能力增强。 2)皮下注射、肌内注射 (1)吸收特点:避免首过效应,给药剂量准确,一般吸收快、作用强。 (2)影响因素: 溶解度:毛细血管壁间隙较大(6~12um),一般药物均可顺利通过;脂溶性药物主要以扩散方式吸收,非脂溶性大分子药物主要以滤过方式转运。 血流:局部组织血流量大吸收快。剂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