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遗传学实验教案1.doc

发布:2016-05-20约7.56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遗 传 学 实 验 教 案 任 课 教 师(一):李 绍 波 任 课 教 师(二):官 杰 2008年2月—7月 实验进程安排: 试验安排 周 次 时 间 实 验 名 称 班 级 任 课 教 师 实验一 4 2008上 人体X-小体的观察 06级各专业 李绍波、官杰 实验二 5 2008上 人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06级各专业 李绍波、官杰 实验三 6 2008上 黄膳红细胞微核观察 06级各专业 李绍波、官杰 实验四 7 2008上 果蝇唾腺染色体观察 06级各专业 李绍波、官杰 实验五 8 2008上 果蝇的形态与生活史 06级各专业 李绍波、官杰 实验六 9 2008上 植物减数分裂的观察 06级各专业 李绍波、官杰 实验七 10 2008上 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观察 06级各专业 李绍波、官杰 实验八 11 2008上 黄鳝肾细胞染色体观察 06级各专业 李绍波、官杰 实验九 12 2008上 植物多倍体的诱导观察 06级各专业 李绍波、官杰 实验一:人体X-小体的观察 实验原理: 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早期,雌性体细胞中2条x染色体中的任意1条异染色质化,即x染色体失活,失活的x染色体称为巴氏小体。 实验目的: 对剂量补偿现象的进一步理解。 掌握制片与显微技术。 把观察到的好图像画下来。 实验材料:女性口腔两侧细胞 实验主要器具、药品:玻片,吸水纸,压片板,油镜瓶,擦镜纸,醋酸乳酸地衣红,生理盐水 实验操作 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生理盐水,用清洁牙签从女性口腔两侧粘膜部刮2-3次,在生理盐水中涂布,待干后,滴加1-2滴醋酸乳酸地 红,室温下染色10-15min,勿使干燥,然后加盖片复以吸水纸,用手指轻压后镜检。 在低位镜下,选取核膜完整,染色适度的细胞以轴镜观察。 X小体多位于核膜边缘或靠近内侧,形状有微凸形三角形卵形、短棒形及双球形等。 作业:画出你所看到的具X小体的细胞。 实验二:人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目的:了解人类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分类,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实验原理: 染色体的形态:长臂,短臂,着丝粒,次级缢痕,随体(SRT) 染色体的组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这一组染色体的数目(即基数),大小、形态、着丝点的位置以及副缢痕,随体的有无等。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对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作上述各种形态特征的描述。 国际上通常用的染色体3个参数(测量指标)相对长度某条染色体长度占一套单倍体染色体长度总和的百分比人类染色体的分 A组(1-3号) 1号:最大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长臂靠近着丝粒外有次缢痕。 2号:最大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3号:中央着丝粒染色体,比1号小三分之一。 B组(4-5号):为较大的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二者不易区分。 C组(6-12号,X):中等近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彼此难区分。 6、7、9、11号:着丝粒略近中央。 8、10、12号:偏离中央。 9号:q有次缢痕。 X:位于6、7之间。 D组(13-15号):中等近端着丝点染色体,p常有随体。 E组(16-18号): 16号:中等中央着丝粒染色体,q上有次缢痕。 17号:较小,近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18号:较小,近中央着丝粒染色体,p比17号更短。 F组(19-20号):小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彼此不易区分。 G组(21-22号,Y):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21、22号:p常有随体,q常呈分枝状彼此不易区分。 Y:p无随体,q通常平行靠近。 实验材料:人类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图 器具:剪刀、尺子 实验步骤: ① 对每条染色体编号,测量每条染色体的长臂(q)和短臂(p)长度,算出臂率; ② 按照臂率进行染色体配对; ③ 剪下染色体,按照臂率由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七组、排成四行、成对地粘贴在实验报告纸上,要求同一行的着丝粒要贴在一条直线上。 ④ 在每对染色体下标注臂率及根据臂率确定的染色体类型。 六、作业:制作人类(雄性)染色体核型图,并将小图片附着于染 色体核型图上方。(注:将小图剪下贴在实验报告纸的前部。) 实验三:黄鳝红细胞微核观察 实验原理:重金属离子等环境因子与带负电的核酸结合,引起核酸裂解,使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细胞染色体被阻断而产生微核,属于细胞水平上的染色体畸变现象。 实验目的: 加深理解环境因子引起的染色体畸变现象。 掌握制片方法和显微镜操作。 把观察到的好图像画下来。 实验材料:黄鳝的新鲜血。 实验主要器材、溶液:剪刀、载玻片、甲醇、Giemsa染液、磷酸缓冲液、显微镜。 实验步骤: 以剪刀剪去黄鳝尾巴,滴一小滴血于载玻片一端,以另一块载玻片推片制成血涂片,自然晾干。 晾干后的血涂片在甲醇中固定5-10min,转入Giemsa染液中染色5-10mi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