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英国鸦片走私船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
(2)清朝君臣对“岛夷”的情况一无所知。
2.表现
(1)林则徐
①成就: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①成就: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作用: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带动了关于世界知识的书籍的出版。
[知识点拨]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促进了当时知识界的思想解放。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2)清政府内部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2.内容: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3.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5.意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误区警示]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虽都属于地主阶级派别,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
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性: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
(1)康有为:①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②他撰写的《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③以《孔子改制考》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3.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但很快就失败了。
4.作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误区警示]维新派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不尽相同,主要差别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差别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主题一 近代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1.林则徐、魏源“新思想”“新”的表现及影响
(1)“新”的表现
①冲破传统“闭关锁国”的禁锢,“开眼看世界”。
②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樊篱,主张“师夷长技”。
③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
(2)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2.辩证认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中体西用”即以封建正统思想观念为根本,把西方的先进科技(“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中体西用”是用西方先进的科技来维护清朝腐朽、没落的旧制度,这注定了以此为指导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材料一 ……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其学习的内容及目的是什么?试评价这一思想。
答案 ①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内容: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③目的: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④评价:积极: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消极:对中国的落后没有充分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说明材料二中的“中学为内学”主张的含义。
答案 ①目的:实现国家富强。
②含义:从政治的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
(3)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答案 有一定道理。二者有继承关系,但也有明显区别。洋务派继承并实践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但是,魏源从
显示全部